[发明专利]煤流化气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7022.X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75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钟思青;屠功毅;金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J3/48 | 分类号: | C10J3/48;C10J3/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化 气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流化气化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碳转化率和气化强度低、甲烷产率偏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一种煤高效流化气化装置及反应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流化床反应器高度,并根据各反应区的反应特点将流化指数控制在优化范围内,提高了反应器内的流化质量与碳转化率,同时通过组合式气固分离设备进行高效分离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可应用于煤气化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流化气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煤气化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煤基化学品生产、煤基液体燃料、合成天然气(SNG)、IGCC发电、制氢、工业燃气及多联产系统等过程工业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气化技术应用市场。目前,多种煤气化技术已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均采用非催化气化技术,以高温高压为代价提高碳转化率,这就带来了煤气冷却强度大、气体净化困难、能耗高、对设备要求苛刻等问题。然而,煤的催化气化过程不仅提高了气化反应速率,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气化反应温度,使煤的温和气化过程得以实现。同时也可以进行许多合成过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在煤气化的同时合成甲烷、甲醇、氨等化工原料,缩短了工艺流程。其中通过煤催化气化的方法直接制取富含甲烷的合成气,是煤催化气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煤气化技术的反应器方面,当前较为广泛的属于气流床气化技术。但是这种技术须使用低灰熔点(<1350℃)和低灰含量(<10~15%)的优质煤炭,而解决高灰熔点煤的方法通常是加入10~30%的助熔剂,使得进料的灰份更高,影响其操作性和经济性。同时,气流床熔渣气化技术过高的操作温度使气流床的投资、维修和操作成本提高。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的研究报告指出,现有工业气流床气化炉不适合高灰、高灰熔点煤的气化,世界需要工业化的流化床气化技术。流化床技术无论燃烧或气化均具有适应高灰熔点、高灰煤种的本性,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成功燃烧煤矸石即为明证。
专利CN201010279560.7公布了一种多层流化床催化气化制甲烷工艺,将气化炉分为合成气产生段、煤甲烷化段和合成气甲烷化段。使燃烧、气化、甲烷化反应和热解反应分段进行,控制各段的反应程度和温度分布,从而提高甲烷产率。然而气化炉上方的热解段中,细小的粉煤未经反应就从气化炉跑出,使得飞灰的碳含量较高,并且未反应完全的煤焦返混至气化炉底部渣口,直接从气化炉排出,导致反应过程中的碳转化率较低。气化炉内煤焦颗粒停留时间为2~3h时,碳转化率基本维持在60~90%的范围内。
专利CN101942344A公开了一种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煤气化的方法及装置是由备煤、供气、气化、排渣、及细粉输送所组成,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气化装置是由熔聚灰分离单元,多段分级流化床热解气化反应器,半焦细粉循环输送单元组成,具有气化炉体积利用率高、处理量大、总碳利用率高的特性,适合煤分级转化集成系统,且可单独使用生产适合于大规模煤基甲烷合成及煤化工用煤气。该技术的分级气化并没有完全地利用由热解出来的焦油气,在煤质分级利用方面没有更高效地利用附加值较高的焦油气;另外一方面,该技术在排渣技术采用的融聚灰选择性分离后再干式排渣,这种技术较前人的技术有了质的突破,稳定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反应器内造渣的过程无法控制结渣的位置与大小,同时排渣过程中,由于结构的制约,无法完全地分离半焦与灰渣,因此会造成排渣效率不高,渣内碳含量不低,总体碳转化率不高。
如何实现气化原料本地化,开发出适合不同煤种特性、下游产品的气化炉对我国的煤化工发展至关重要。现有气化技术的提级,实现煤炭的分级转化,将不同技术集成优化也是煤气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需要开发出适合除煤炭以外含碳固体物质的气化技术,包括生物质、液化残渣、石油残渣及含碳固体废弃物等。
综上所述,煤催化气化技术由于需考虑甲烷化反应,其反应温度较低,导致反应速率和碳转化率降低,因而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提高碳转化率并提高气化强度、甲烷产率以及粉煤利用率高的煤炭转化转化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70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器及方法
- 下一篇:粉煤流化气化与分离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