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摊洒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9090.X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8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尹梦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张玉花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作物 秸秆 粉碎 还田 机器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摊洒机器人,包括支撑板、传送装置、切割装置和下料装置,所述的支撑板的右端设置有方槽,支撑板的左端顶部上安装有传送装置,切割装置安装在支撑板的中部上,下料装置与支撑板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的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支板、传送侧板、侧板推杆、内推板、推板推杆、推杆连架、传送电动滑块、传送连架、传送推板和传送立柱。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秸秆进行还田下料时存在的秸秆需要人工进行切割传送、秸秆进行切割传送时会发生掉落、秸秆与营养液搅拌不均匀、搅拌好的秸秆需要人工将其进行抛洒、秸秆抛洒不均匀等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摊洒机器人。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现在对于粉碎还田基本采用晒干的秸秆,将其进行粉碎后添加一定量的营养液,之后将其均匀的抛洒在需要养护的田地上,随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完全地保留在土壤里,现有在秸秆进行粉碎抛洒时存在的问题如下,秸秆需要人工进行切割传送,秸秆进行切割传送时会发生掉落,导致会有未被粉碎的秸秆掉落到田地上,导致肥田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秸秆与营养液搅拌不均匀,使得秸秆腐烂程度不一,田地的肥度不均匀,搅拌好的秸秆需要人工将其进行抛洒且秸秆抛洒不均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摊洒机器人,可以解决现有秸秆进行还田下料时存在的秸秆需要人工进行切割传送、秸秆进行切割传送时会发生掉落、秸秆与营养液搅拌不均匀、搅拌好的秸秆需要人工将其进行抛洒、秸秆抛洒不均匀等难题;可以实现对秸秆进行自动传送切割、均匀控制秸秆进行掉落的功能,具有秸秆自动化进行切割传送、秸秆进行切割传送时不会发生掉落、秸秆与营养液搅拌均匀、搅拌好的秸秆机械化将其进行抛洒、秸秆抛洒均匀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摊洒机器人,包括支撑板、传送装置、切割装置和下料装置,所述的支撑板的右端设置有方槽,支撑板的左端顶部上安装有传送装置,切割装置安装在支撑板的中部上,下料装置与支撑板的右端相连接。
所述的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支板、传送侧板、侧板推杆、内推板、推板推杆、推杆连架、传送电动滑块、传送连架、传送推板和传送立柱,传送支板通过传送立柱安装在支撑板的顶部上,传送支板的中部设置有方槽,传送支板的下侧面上均匀设置有滑槽,传送支板的前后两端均通过销轴安装有一个传送侧板,每个传送侧板的外侧均分布有一个侧板推杆,侧板推杆通过铰链安装在传送支板与传送侧板之间,传送侧板上设置有圆孔,推板推杆的中部位于传送侧板设置的圆孔内,推板推杆的顶部上安装有内推板,推板推杆的底部通过推杆连架安装在传送侧板的外侧面上,传送电动滑块均匀安装在传送支板的底部上,传送连架的下端安装在传送电动滑块上,传送连架的中部位于传送支板上方槽的左端,传送连架的顶部上安装有传送推板,传送连架的中部左右侧面均设置有尖状凸起,传送连架的下端上设置有滑杆,传送连架设置的滑杆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与传送支板设置的滑槽相连接,具体工作时,传送装置能够将晒干的秸秆进行传送,使得秸秆能够被传送到切割装置内进行粉碎处理,控制侧板推杆进行收缩运动,传送侧板能够向外侧转动,从而人工可以将秸秆放到传送支板的上方,传送侧板的转动使得秸秆能够尽量多的放入到传送支板与传送侧板组成的结构内,之后控制传送侧板回复到初始位置,伸长推板推杆,内推板能够将秸秆尽量的收拢,控制传送电动滑块向右运动,传送推板能够将秸秆推送到切割装置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90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