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炼炉冶炼双相不锈钢碳元素含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5649.6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2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伟;张生存;龚明健;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68 | 分类号: | C21C7/068;C21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炼炉 冶炼 不锈钢 元素 含量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铸造领域,涉及精炼炉LF冶炼双相不锈钢时碳元素含量的控制方法,解决了冶炼双相不锈钢时C元素含量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的难题;本发明主要在VOD炉真空吹氧脱碳处理中,抽至67Pa以下高真空后碳脱氧的时间为20 min~25min,且VOD炉高真空处理结束后不加入还原剂,并结合在LF精炼炉再次精炼过程中加入2%钢水量的活性石灰等技术手段,使得钢液在LF精炼炉再次精炼过程中不用再送电升温。采用本发明控制方法,使得最终出钢C元素含量满足0.023%~0.027%,满足技术标准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领域,涉及精炼炉LF冶炼双相不锈钢时碳元素含量的控制方法,确保冶炼过程中碳元素含量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是指其组织中铁素体与奥氏体各占一半,一般含量少的相也要达到30%。在C元素含量较低的情况下,Cr元素含量在18%~28%,Ni元素含量在3%~10%,有些钢还含有Mo、Cu、Nb、Ti、V元素等合金元素。该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相比,塑性、韧性更高,无室温脆性,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还保持有铁素体不锈钢475℃脆性以及导热系数高,具有超塑性等特点。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强度高且耐晶间腐蚀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有明显提高。
双相不锈钢根据其合金含量可分为低合金型、中合金型、高合金型及超级双相不锈钢,牌号为SCS10的高合金双相不锈钢化学成分要求为:C≤0.03%,Si≤1.5%,Mn≤1.5%,P≤0.04%,S≤0.03%,:21%≤Cr≤26%,4.5%≤Ni≤8.5%,2.5%≤Mo≤4.0%,0.08%≤N≤0.3%,从化学成分要求可以看出,其合金含量达到35%,是普通马氏体不锈钢的2倍,特别是Cr元素含量提高到24%,浓度提高11.5%以上,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而在实际生产中氧气在钢液中要同时与多种元素反应,那么浓度越高时,氧气与该物质的反应越剧烈,反应的几率也越大,根据这个原理,冶炼双相不锈钢时,在真空吹氧脱碳炉VOD吹氧脱碳时,氧气与铬反应的几率越大,即铬氧化的越多,这就导致氧与碳的剧烈程度会相对较低,即脱碳会不彻底,而根据普通马氏体不锈钢材质真空吹氧脱碳炉VOD后平均C元素含量在0.016%,那么双相不锈钢经过真空吹氧脱碳炉VOD后的C元素含量将会高于0.016%,真空吹氧脱碳炉VOD后在精炼炉LF还要调整成分和温度,合金中还含有C元素,特别是氮化铬铁中含有C元素,且电极升温也增C元素,导致C元素含量超标,如何控制C元素含量是丞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炼炉冶炼双相不锈钢碳元素含量控制方法,生产牌号为SCS10的高合金双相不锈钢,解决了冶炼双相不锈钢时C元素含量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的难题。
一种精炼炉冶炼双相不锈钢碳元素含量控制方法, 该方法采用EAF电弧炉冶炼→LF精炼炉首次精炼→VOD炉真空吹氧脱碳处理→LF精炼炉再次精炼→浇注的冶炼工艺, 其中,在LF精炼炉首次精炼过程中将Cr元素含量控制在22%~24%。
在VOD炉真空吹氧脱碳处理前钢液温度提高至1615℃~1625℃,且将C元素含量控制在0.50%~0.55%。
在所述VOD炉真空吹氧脱碳处理中,吹氧操作结束后,抽至67Pa以下高真空后碳元素脱氧元素的时间为20 min ~25min,所述VOD炉高真空处理结束后不加入还原剂,且钢液温度升高至1680℃~1720℃,C元素含量控制在0.018%~0.022%,直接破空出钢至LF精炼炉再次精炼。
在所述LF精炼炉再次精炼过程中加入3~4kg/吨钢铝,以使Cr元素含量为21%~23%,出钢C元素含量满足0.023%~0.027%。
进一步地,在冶炼过程中钢包选择不含C元素的镁铬砖砌筑的钢包。
进一步地,在所述LF精炼炉首次精炼过程中调整不易氧化元素的化学成分为:2.6%≤Mo≤2.8%,5.6%≤Ni≤5.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未经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56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