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疆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结果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46168.5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9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河子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2/40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832003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作 滴灌 大豆 结果分析 玉米 产量影响 耕作模式 模式应用 根系 色素 种植 田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疆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结果分析方法,包括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豆玉间作三种耕作模式下,对作物间行的田间温湿度,株高,根系,光合色素SPAD值,产量的变化情况。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探寻新疆滴灌地区间作模式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原理,从而将间作模式应用于新疆滴灌地区,增加新疆滴灌地区的作物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间作模式对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疆地区滴灌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对生理性状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间作种植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早在2000多年前间作的种植模式就已经被应用,间作种植具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热资源,改善农田小气候,有效防治害虫等优势,大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步。而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普遍使用滴灌种植,种植方式与我国同纬度华北、东北平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间作模式对于新疆的农业生产也有其特殊性。玉米与豆科作物种植是我国传统的间作种植模式[1],研究表明,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可以使作物更为有效的吸收深层的土壤水分,保持稳定的土壤温度,对于干旱地区可以提高田间大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中玉米对大豆产生荫蔽作用,导致大豆的叶绿素总含量及净光合速率都远低于单作种植的大豆,在生物量和产量上会明显降低[4]。玉米与马铃薯间作会促进根系质量密度的提高,会促进根系向更深的土层扩展,是根系的分布更加合理,形成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5]。玉米与豌豆间作种植,会提高豌豆根系中根瘤的质量、瘤数,玉米与豌豆的根系的垂直分布层次与间作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种间根系的相互作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豌豆根瘤的产生[6,7]。在玉米大豆间作的过程中,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作物优先在自己的区域吸水,根系混合区滞后吸水。玉米与豌豆间作种植中,在降低10%的灌水量(相较于当地习惯性灌水量)的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不大,说明了该间作模式降低了需水量,节约了水资源[8,9]。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促进了磷素的高效吸收,虽然显著的抑制了玉米的磷素吸收,但是显著的提高了系统整体的磷素吸收量,使其吸收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磷素的利用效率降低[10]。
目前还没有一种针对新疆地区滴灌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对生理性状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隆.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403-415;
[2]雷金银,金建新,桂林国.马铃薯-玉米间作对土壤和大气温湿度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2):1-4,17;
[3]马心灵,朱启林,耿川雄,鲁泽刚,龙光强,汤利.不同氮水平下作物养分吸收与利用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贡[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04):1265-1273;
[4]范元芳,刘沁林,王锐,等.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大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7,31(5):972-978;
[5]安曈昕,杨圆满,周锋,等.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33(2):363-370;
[6]代晋,柴强,李广.隔根和种植模式对玉米豌豆群体的根分布及豌豆根瘤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28(12):2162-2166;
[7]代晋.供水和种间互作对玉米豌豆根系特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1;
[8]高阳,段爱旺,刘战东,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作物根系生长及水分吸收[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307-3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河子大学,未经石河子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61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玉米提质及增产的化控技术
- 下一篇:一种水稻的育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