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土壤修复釜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53971.1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6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东;刘臣炜;苏良胡;赵志强;张龙江;蔡金傍;陈梅;晏井春;王鹏桢;张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2C13/02;B02C13/284;F16F15/04;B01F27/90;B01F27/8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明志会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土壤 修复 | ||
1.一种新型土壤修复釜,包括支撑面板(1)和减振底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板(1)上设置有土壤修复釜腔,所述土壤修复釜腔顶部设有进料口(7),所述进料口(7)下方设有分离室(8),所述分离室(8)左侧外壁安装有分离电机(9),所述分离电机(9)的输出端连接旋转轴(10),所述旋转轴(10)上安装有均匀旋转叶(11),所述旋转叶(11)上设有均匀的凸起(12),所述分离室(8)下侧设有弹性滤网(14),所述弹性滤网(14)通过弹性连接件(15)固定在土壤修复釜腔内壁,所述弹性连接件(15)固定连接在弹性元件(16)上,所述弹性元件(16)固定安装在震动装置(17)上,所述弹性滤网(14)右侧设有分离出口(13),所述弹性滤网(14)下方左右各设置有喷头(22),所述支撑面板(1)底部设有搅拌电机(25),所述搅拌电机(25)输出端连接搅拌轴(24),所述搅拌轴(24)上设有旋转叶(11),所述搅拌轴(24)上的旋转叶(11)设有凸起(12),所述土壤修复釜腔下方左右各设有吸附腔(21),所述吸附腔(21)包裹左右两侧的电极块(19),所述吸附腔(21)包括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冲刷管(20)相连通,所述土壤修复釜腔下方内壁设有测样模块(23),所述测样模块(23)为环状重金属分析仪,所述测样模块(23)连接控制模块(28),所述控制模块(28)连接药剂混合装置(29),所述药剂混合装置(29)通过连接管连接有水泵(30),所述土壤修复釜腔下方设有倾斜板(26),所述倾斜板(26)连接落料口(27),所述支撑面板(1)下方设有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上安装有减振装置(3),所述减振装置(3)设置有套筒(32),所述套筒(32)内壁设有导轨(34),所述导轨(34)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能够于导轨(34)上滑动的第一压板(33)、第二压板(31)以及第三压板(40),所述压板的端部设有能够与导轨(34)配合实现其自身于导轨(34)上滑动的滑槽,所述第一压板(33)的端部延伸出所述套筒(32)外部且向下连接有缓冲油缸(39)的活塞杆(35),所述活塞杆(35)下端部连接一挤压板(37),所述挤压板(37)将缓冲油缸(39)内部分为上、下两个互相独立的密闭空间,所述支撑柱(2)下方安装有减振底板(4);所述进料口(7)连接自动升降装置(6),所述自动升降装置(6)上设有投料装置(5);所述震动装置(17)下侧内壁安装有透明面板(18),所述透明面板(18)铰接在土壤修复釜腔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底板(4)由固定架(42)和滑动板(43)构成,所述的固定架(42)内底部固定连接有U形卡箍(46),U形卡箍(46)上固定连接有减震钢板(47),减震钢板(47)末端连接有减震滚轴(48),减震滚轴(48)与所述的滑动板(4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板(43)两端与所述的固定架(42)滑动连接,且所述的滑动板(43)顶部与所述的支撑柱(2)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33)下表面安装有减振弹簧(36),所述第三压板(40)下表面亦安装有减振弹簧(3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油缸(39)的下部空间侧壁具有多个细孔,所述细孔连通缓冲油缸(39)下部空间和设于套筒(32)下部的一储油箱(38)内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腔(21)的外壁为单向透水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2)容纳支撑柱(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土壤修复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33)下表面的减振弹簧(36)自然状态下与第二压板(31)上表面保持不接触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397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