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54017.4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6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颜福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瑞泰克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931 | 分类号: | G01S13/931;G01S13/8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方位 视角 汽车 雷达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车载雷达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及车辆。所述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包括第一角雷达和第二角雷达,所述角雷达安装在车身上的相对的一组对角上,每个角雷达设有机械旋转部件,使得角雷达能够贴合于车身外轮廓表面。所述每个角雷达具有两个射频单元,所述每个射频单元均贴合于车身外轮廓表面,不存在刻意设置的大于0的夹角。每个射频单元具有至少180度的视野,保证整个雷达系统具有360度视角。所述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覆盖全,盲区面积小,成本与复杂度都较低,易于进行数据融合,不同角雷达之间覆盖重合区域小,雷达数量少,干扰概率和风险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雷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智能驾驶系统是一个集中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剧本环境感知、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智能驾驶系统能够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而驾驶员能够在智能系统的一系列提示下,对实际的道路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智能驾驶系统中,需要对外部环境及驾驶员行为的信息采集。在周边环境的采集以及模型建立、障碍物的探测中,毫米波雷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场景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随着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毫米波雷达由于探测距离远、受环境影响小、成本低、技术成熟,成为ADAS系统主要的传感器。
现有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为了实现360度视角全覆盖,采用了很多个雷达。最典型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包括一个前视雷达、4个角雷达、2个侧向雷达和一个后视雷达,分别位于车辆前部、车辆的四个角部,车辆的侧面及车辆后部,位于车辆角部的雷达通常与车身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样分布的雷达系统成本高,系统结构复杂。且雷达的种类较多,雷达与雷达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在安装、标定以及系统融合上有较大的难度。第二种包括一个前视雷达、4个角雷达,分别位于车辆前部以及车辆的四个角部,位于车辆角部的雷达通常与车身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样分布的雷达系统在侧面可能会存在盲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360度全视角覆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车载雷达系统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及车辆,本发明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全方位视角的汽车雷达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角雷达和第二角雷达,所述第一角雷达和第二角雷达贴合设置在车身外轮廓的一组对角上,两个角雷达能够构成360度视角。
所述第一角雷达包括第一射频单元、第二射频单元和第一信号处理单元,所述第一射频单元和第二射频单元分别设置在车身外轮廓的侧面和前面。
所述第二角雷达包括第三射频单元、第四射频单元和第二信号处理单元,所述第三射频单元和第四射频单元分别设置在车身外轮廓的侧面和后面。
具体地,每一个射频单元的视角范围大于180度,或者每一个角雷达的视角范围大于240度,确保两个角雷达能够构成360度视角,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射频单元与第一信号处理单元集成为第一角雷达主模块,所述第二射频单元为第一角雷达子模块;
所述第三射频单元与第二信号处理单元集成为第二角雷达主模块,所述第四射频单元为第二角雷达子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雷达主模块与第一角雷达子模块分别位于两块电路板上,所述第二角雷达主模块与第二角雷达子模块分别位于两块电路板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射频单元和第二射频单元位于车辆的一个角上,所述第三射频单元与第四射频单元位于相对的另一个角上,所述各个射频单元分别设置在独立的电路板上。四个射频单元两两相对,分别覆盖在车辆的对角上。所述每个射频单元均贴合于车身外轮廓表面,不存在刻意设置的大于0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瑞泰克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未经福瑞泰克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40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