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控精度的多工位玻璃热压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6144.6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6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国;孙宇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治国;孙宇轩 |
主分类号: | C03B23/00 | 分类号: | C03B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控 精度 多工位 玻璃 热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球面玻璃透镜精密成型用玻璃热压设备,可有效提高温度控制精度和模具内温度的一致性,适用于硫系玻璃非球面透镜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包括八个工位,从前至后分别为三个加热工位,两个热压工位和三个冷却工位。各工位的上、下模板内均设加热块,用来控制各工位模具温度。氮气在加热、冷却工位附近被通入设备,并充满整个腔室,以防止模具氧化。热压工位四周设有活动隔热板,在热压时将两个热压工位与其它工位隔离开。一热循环时间后,隔热板被折叠收起,模腔内所有模具由移送装置移至下一个工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成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控精度的多工位玻璃热压机。
背景技术
硫系玻璃具有良好的红外透过性,被广泛用于红外光学透镜的制造。近年来,对红外光学元件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一种能够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硫系玻璃非球面透镜的手段。传统的硫系玻璃加工采用材料去处方法,虽然加工精度很高,但加工时间长,成本高,难以满足工业化需求。作为替代,玻璃热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透镜的大规模生产。
玻璃热压技术分为加热、热压、退火和冷却四步。它主要利用玻璃在高温下流动性增加、杨氏模量减小的特点,将模具的外形复制到玻璃表面,再经过退火消除内应力,最终得到具有理想面型的玻璃透镜。
和普通光学玻璃相比,硫系玻璃的转变温度较低,粘度随温度变化快,因此,需要较高的温控精度。传统的多站式热压机由于炉膛联通,温度控制较差,难以成型硫系玻璃非球面透镜。因此,传统的硫系玻璃热压成型主要在单站式热压机上进行。其缺点是效率较低,自动化程度差,成本较高,量产能力仍然有所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高温控精度的多工位玻璃热压机,可以高效低成本生产硫系玻璃非球面透镜。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温控精度的多工位玻璃热压机。包括:型腔底板、型腔顶板、型腔左板、型腔右板、型腔前板、型腔后板、上模板、下模座板、隔热板固定板、下模板、热压工位气缸、加热工位气缸、退火工位气缸、冷却工位气缸、模具。安装在气缸下方的上加热块、下模座板上方的下加热块、安装在加热块内的加热管。安装在加热和冷却工位处的氮气注入孔。安装在模腔后侧的移送装置和固定在移送装置上的后隔热板。连接在一起的左隔热板,右隔热板、前隔热板,以及连接在左隔热板、右隔热板上的拉杆构成。
模具A通过型腔右板进入加热1工位,在加热气缸作用下,上加热块向下移动,与模具接触,与下加热块共同作用,对模具A进行加热。一个循环时间后,模具A温度达到T1,移送装置将模具A推至加热2工位,同时下一个模具B通过型腔右板进入加热1工位。模具A在加热2工位继续加热,一个循环时间后,模具A被加热至T2,移送装置将模具A推至加热3工位,进行最终加热,同时模具B达到T1,并被移送装置推至加热2工位,模具C通过型腔右板进入加热1工位。每个模具在同一工位上进行的加工相同。
模具A在加热3工位加热至热压温度T3后,由移送装置推至热压1工位。拉杆拉动左隔热板和右隔热板,并带动前隔热板移动,最终左隔热板和右隔热板前端与后隔热板上的圆柱形凹槽抵接,四块隔热板将热压1和热压2工位隔离出来,保证其热压1和热压2工位的温度稳定均匀。热压气缸带动上加热块下移,对模具A施加压力。一个循环时间后,完成透镜的第一次压制。拉杆推动左隔热板、右隔热板和前隔热板收回,移送装置推动模具A继续移动至热压2工位,同时模具B进入热压1,模具C进入加热3,模具D进入加热2,模具E进入加热1。
模具A到达热压2工位后,热压气缸带动加热块下移,对模具A施加压力。一个循环时间后,透镜完成最终形变。移送装置推动模具A继续移动至冷却1工位,同时模具B进入热压2,模具C进入热压1,模具D进入加热3,模具E进入加热2,模具F进入加热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治国;孙宇轩,未经张治国;孙宇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6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