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类斑秃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的组合引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6284.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5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毛燕;郑彦丽;操立超;郐斌;李洁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万众基因转化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李德胜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关基因 斑秃 组合引物 筛查 突变 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 特异性引物 进口试剂 检测 染色体 研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类斑秃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的组合引物及其应用,涉及基因检测技术领域,所述组合引物包括针对人类斑秃在chr1、chr2、chr3、chr4、chr5、chr6、chr9、chr10、chr11、chr12、chr14、chr16、chr18、chr19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26个SNP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并将该组合引物应用于人类斑秃相关基因突变的筛查。本发明采用自主研发的试剂,其价格要远远低于进口试剂,使得检测成本也大大降低;并且进行一次本发明的方法至少可以检测30份样品,从而使其可以被广泛地用于斑秃相关基因的普查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类斑秃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的组合引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斑秃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性疾病,常发生于身体有毛发的部位,以局限性圆形脱发为特征。斑秃虽然不是严重致命疾病,但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斑秃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环境、心理因素等众多因素影响的产物。目前,斑秃普遍被认为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针对毛囊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病情或至病情反复。
斑秃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男女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别,约66%的患者在30岁前发病,仅20%的患者在40岁以后发病,其中约50%的患者会在祛除诱因后的一年内自愈。对斑秃的提早发现,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可避免发展成为慢性反复性疾病。
斑秃是一种多因素遗传性疾病。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4%的患者存在家族内发病,并且与患者的越亲近发病率越高。单卵双生斑秃发病一致率高达55%。丝聚合蛋白基因变异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合并重度斑秃的倾向。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估计其总数可达300万。数量庞大的SNP位点与生命的多种进程都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疾病的鉴定方面SNP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ACOXL(rs12986962,rs3789129),CLEC16A(rs3862469),FAM19A2(rs4348998),FPR2(rs17834679),GSE1(rs7500151),IL13(rs848),intergenic(rs10761660,rs1171582,rs2216164,rs247459,rs2781388,rs574087,rs6848139,rs7682481,rs9275524,rs972099),IRF4(rs6906608),LOC101928337(rs12348691),LPP(rs9864529),MAGI3(rs17031716),PFKFB3(rs631902),PLXNC1(rs7299099),RP11(rs2847266),SYT14(rs170557),TNFRSF1A(rs1860545)等斑秃相关基因的26个SNP位点。而目前针对这些基因位点多态性的研究主要是Sanger测序法,该方法只能针对某一个样本的某一段区域进行检测,检测效率低,成本高。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类斑秃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的组合引物及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检测便捷、准确率高、经济实惠的斑秃相关突变基因位点的检测方法;通过多组基因引物对样品DNA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并通过各位点的熔解曲线与标准熔解曲线相比较获取其基因型,最终通过各SNP位点对斑秃的贡献系数计算出患病的比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万众基因转化医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市万众基因转化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62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