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追扫检测系统及其数据集成采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83480.1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7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宇;黄继平;张子军;裴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山彩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3/06 | 分类号: | B65G13/06;B65G47/90;B65G43/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21246 鞍山顺程商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卢锡成 |
地址: | 114018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数据集成 位置感应传感器 安装支架 称重装置 对中定位 检测系统 轮胎生产 扫码装置 身份信息 生产空间 实际问题 数据分析 重量信息 控制器 扫码机 扫码器 输送辊 生产管理 抱紧 称重 工位 合臂 开臂 可调 升举 送出 垂直 行进 采集 释放 跟踪 生产 | ||
本发明属于轮胎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追扫检测系统及其数据集成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轮胎沿输送辊行进的过程中,控制器根据位置感应传感器信号依次控制完成轮胎拖入、合臂抱紧、对中定位、旋转追扫、识别定位、开臂释放、升举称重、数据集成、轮胎落回和轮胎送出的连续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扫码器安装支架的垂直和水平位置可调,提高了轮胎范围;2)称重装置与扫码装置组合在一起,没有增大扫码机的体积,能准确有序地称出轮胎的重量,并将轮胎的重量信息与轮胎身份信息集成到一起,有利于生产管理中跟踪每个轮胎的质量和数据分析;3)减少了一个工位,解决了生产空间不足这种普遍存在的生产实际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轮胎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追扫检测系统及其数据集成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是一种用于各种车辆或者机械上的圆环形橡胶制品。轮胎通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轮胎的生产通常需要经过如下工序:密炼工序、胶部件准备工序、挤出、压延、胎圈成型、帘布裁断、贴三角胶条、带束层成型、轮胎成型工序、硫化工序、最终检验工序和轮胎测试。
在上述轮胎的生产过程中,轮胎的出库和入库都会进行扫码作业,所谓的扫码作业,即是在轮胎表面上印制相应的条码,通过扫码器,可以获取到轮胎的身份信息,再进行后续处理;由于条码是印制在轮胎的侧面上,所以轮胎在生产线上运转的时候,会将轮胎随机摆放在生产线上,但是条码不会出现在特定的某一个位置上,影响后序操作的效率。
另外,在轮胎生产过程中,因为胶料的厚薄会影响轮胎的质量,为了使同一规格轮胎的重量相同,需要对同一规格的轮胎进行重量检测,对同一规格的合格轮胎和不合格轮胎进行分选,将不合格的轮胎回炉重造。目前,对同一规格的轮胎进行重量检测,以将合格轮胎和不合格轮胎进行分选时,大都采用手工操作。虽然采用手工操作可以实现轮胎的重量检测和轮胎的分选,但需要的操作人员多,生产效率低,并且在对轮胎的重量检测过程中,还存在精度低的问题。同时手工分拣无法将重量数据与轮胎身份一一对应,不利于轮胎的质量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轮胎追扫检测系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PLC的控制下实现轮胎的搬入、抱紧、对中、旋转、称重和送出等连续操作,使轮胎上的条码处于特定的位置,方便后序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轮胎追扫检测数据集成采集方法,实现对轮胎身份识别的同时完成称重作业,将轮胎重量参数与身份信息相集成,便于生产统计和数据分析,同时使原来需要两个工位完成的操作由一个工位完成,缩短生产线的长度,解决生产空间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轮胎追扫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输送辊、识别装置支架、控制器、升举驱动器、称重传感器和轮胎定位架,主体框架上排布设有若干输送辊,识别装置支架垂直居中设置在主体框架上,识别装置支架上设有识别装置,识别装置位于输送辊的上方,所述识别装置支架与所述识别装置之间设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相对所述识别装置支架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位置可调节;所述主体框架下部安装平台上垂直设置有升举驱动器,所述升举驱动器活塞杆端向上依次连接尼龙万向脚杯、下托盘、称重传感器和上托盘,上托盘上表面设有轮胎定位架,所述轮胎定位架位于相邻输送辊的间隔区间内,称重时,轮胎定位架带着轮胎升起使轮胎脱离输送辊上表面,不称重时,轮胎定位架落到低于输送辊上表面,将轮胎留在输送辊上。
所述输送辊沿主体框架的上料侧到出料侧最少设置有左右两个分区,分别为左半辊区和右半辊区,所述左半辊区和右半辊区相对主体框架的纵轴线对称,所述左半辊区和右半辊区的输送辊转动方向根据情况设定相同或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山彩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鞍山彩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834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