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综合测试装置及性能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93451.3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4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丁延超;顾玉莲;沈建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观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3/00;B60T17/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郝彩华 |
地址: | 21513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台架 电动伺服 制动装置 制动踏板 制动主缸 综合测试装置 模拟刹车 驱动机构 性能测试 制动钳 测试装置结构 测试操作 测试周期 测试装置 固定设置 活动设置 测试 驱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综合测试装置及性能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台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制动主缸、活动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制动踏板、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用于驱动所述制动踏板动作的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模拟刹车盘和设置在所述模拟刹车盘上的制动钳,所述制动主缸与被测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相连,且所述制动主缸与所述制动钳相连,所述制动踏板分别与所述电动伺服制动装置和所述驱动机构相固定连接。该测试装置结构简单,可对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测试,且测试操作方便,测试周期短,成本低,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综合测试装置及性能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化和电动化是汽车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由此对汽车的制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具体来讲,智能化要求减少对驾驶员的依赖,更多的是通过控制系统来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而电动化则要求使用电能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在这种背景下,具有自主制动和线控制动等功能的电动伺服制动系统无疑是未来汽车智能底盘的一个最佳选择。与传统的真空助力相比,电动伺服制动系统不需要任何真空源,更适用于电动车;由于采用电机实现助力功能,该系统具有自主制动的功能,能作为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和无人车的制动执行器;相比于利用增强型电子稳定控制(ESC)装置的液压控制单元来协助进行能量回收,该系统能准确、快速、持久地控制主缸压力,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再生制动;与完全线控的电子机械制动(EMB)相比,该系统所具有的失效备份功能能够在发生电气故障时依靠人力提供一定的制动力,保证驾驶安全。
电动伺服制动装置是电动助力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性能和耐久性测试是该装置产品开发过程中设计验证和生产验证的重要内容。虽然中国作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但是汽车零部件行业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以ABS为例,2010年我国在乘用车市场ABS的总需求量超过了600万套,博世等外资企业则占据了超过 9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仅仅做一些廉价低端的产品。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电动助力制动系统核心部件是振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必然途径。
对于电动伺服制动装置,国外已经有少量产品应用到实车上,而国内仍处于研发和试装阶段。电动伺服制动装置在装车之前,应当进行性能测试和耐久性测试。若直接将电动伺服制动装置安装在实车上进行测试,不仅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且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车上测试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的性能和耐久性还会存在危险,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综合测试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综合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台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制动主缸、活动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制动踏板、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用于驱动所述制动踏板动作的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的模拟刹车盘和设置在所述模拟刹车盘上的制动钳,所述制动主缸与被测电动伺服制动装置相连,且所述制动主缸与所述制动钳相连,所述制动踏板分别与所述电动伺服制动装置和所述驱动机构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为电缸,所述电缸的缸体固定设置在所述测试台架上,所述电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制动踏板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试台架包括工作台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的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制动踏板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距离能够调节。
优选地,每个所述模拟刹车盘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制动钳,每个所述制动主缸分别与两个所述制动钳通过液压管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观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观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3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