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凝胶的可变色电子皮肤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0862.9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2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庆;刘亚风;刘群;黄培;付绍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G01B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凝胶 变色 电子 皮肤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凝胶的可变色电子皮肤,该电子皮肤由具有电极层‑信号敏感层‑电极层的三明治结构组合而成。本发明所述信号敏感层为具有压阻性能的可变色水凝胶,制备步骤如下:1)将电致变色材料和二茂铁材料分别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可变色溶液;2)将水凝胶冷冻干燥后,放入上述可变色溶液中溶胀,即可得到可变色水凝胶;3)将可变色水凝胶放入两层电极层中间,形成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可变色电子皮肤,所述电极层为柔性导电薄膜。该电子皮肤不但具有应力/应变的监测功能,而且可实现应力/应变的可视化,具有结构简单、制备容易、成本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机器人、人体健康检测、智能屏幕、人机交互、防伪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传感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水凝胶的可变色电子皮肤。
技术背景
电子皮肤是一种柔性的机械传感网络,可以贴合于各种不规则表面并在空间上映射和量化各种机械信号。目前,有关电子皮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压力/应变传感器的结构、性能优化上。然而,在机器人、医疗、人体健康监测等领域,压力/应变情况的可视化观测对新一代电子皮肤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对周围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感知、响应能力。例如,变色龙可通过控制皮肤色素细胞来改变皮肤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达到伪装、温度维持和通讯等目的。受此启发,人们开展了多种仿生变色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希望利用变色功能实现防伪和信息交流。然而,整合传感器的环境感知和变色龙的变色特性,开发出可视化压力/应变的电子皮肤仍是极具挑战性的。
传统的触觉传感器不具有应变/压力可视化的能力。近期,人们通过对变色龙的仿生研究,在应变/压力等信号的可视化感知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例如,张海霞等人发明了“一种自驱动可视化电子皮肤”(中国专利:CN103778867A),利用液晶显示和摩擦发电原理实现了颜色变化功能;黄程等人发明了“一种力-电-光转化增强型发光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07141666A),利用力致发光和压电原理实现了薄膜发光的功能。目前这些电子皮肤仅能实现颜色/光的变化,不能实现应力/应变的可视化功能。Raman K.Rao等人发明了“Electronic Skin Patch for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Cardiac Activityand Personal Health Management”(美国专利:US2014/0236249A1),实现对人体健康信号的监测,但依然不能实现应力/应变的可视化功能。
为了适应于皮肤的柔软性和弹性,制备电子皮肤的功能性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水凝胶的特性与天然生物组织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性类似,同时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及优异的机械性能,在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水凝胶的可变色电子皮肤。该电子皮肤的具有应力/应变感知功能、颜色可变化等特点,可以对应力/应变进行可视化呈现。此外,该电子皮肤还具有结构简单、制备容易、成本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机器人、人体健康检测、智能屏幕、人机交互、防伪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变色电子皮肤由具有电极层-信号敏感层-电极层的三明治结构组合而成。信号敏感层为具有压阻性能的可变色水凝胶,电极层为可导电的柔性膜。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可变色水凝胶制备
步骤一、可变色溶液的制备:将可变色材料和二茂铁材料分别加入溶剂中搅拌或超声至完全溶解。
所述可变色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为1-甲基-4'4'-联吡啶碘化物、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碘化物、4-(4,2':6',4”-三联吡啶-4'-基)苯酚、4-(4,2':6'4”-三联吡啶-4'-基)苯酚二溴化物、3,4-乙二氧基噻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为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水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08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出油座生产用弹簧弹力检测机构
- 下一篇:一种超声检测结构永存应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