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层结构的地下人工蜂箱及分层循环割蜜养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7127.0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0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卢天南;卢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天南 |
主分类号: | A01K47/00 | 分类号: | A01K47/00;A01K47/02;A01K47/06;A01K59/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钟小武 |
地址: | 3644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箱 防水 外套筒 通风管 蜂巢 多层结构 防水顶盖 分层循环 养蜂 内箱筒 多层 蜜蜂 地下 蜂箱底座 恒温恒湿 活动连接 结构组成 空腔空间 空腔内部 蜜蜂养殖 幼虫 传统的 入口管 巢框 驯养 野蜂 幼蜂 子层 替代 死亡 | ||
本发明基于多层结构的地下人工蜂箱及分层循环割蜜养蜂方法,涉及蜜蜂养殖领域,提供一种埋在地下的蜂箱,由防水外套筒与多层蜂箱结构组成蜂巢,多层蜂箱结构替代了传统的蜂箱巢框,引导蜜蜂将蜜蜂储蜜层,育幼虫层分离在不同蜂箱层中,解决野蜂驯养中恒温恒湿的问题,同时解决割蜜过程中幼蜂死亡的问题;所述蜂箱由防水外套筒和内箱筒组成,所述防水外套筒由防水顶盖、蜂箱底座、下通风管、蜂巢入口管、上通风管构成;所述内箱筒设在防水外套筒的空腔内部、由不少于一层的蜂箱子层构成;所述防水顶盖安装在防水外套筒的上面与其活动连接,构成一个防水的空腔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蜜蜂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结构的地下人工蜂箱及分层循环割蜜养蜂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蜜蜂养殖都是采用单层多脾、木质结构蜂箱的形式,在露天放养,这种放养形式有一个长期困扰蜂农的问题。蜜蜂是一种对自然环境敏感的生物,温度、湿度是困扰蜜蜂的两个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夏天高温、冬天低温、雨季潮湿、旱季干燥都会给蜂群造成很大的问题,不少蜂群因此在度夏过冬中全军覆没。此外,传统蜂箱都为木质材料制作,容易受到白蚁攻击,导致蜂群损失。
野生蜜蜂在山区有很大的种群分布,野生蜜蜂蜂蜜品质非常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诱捕驯养野蜂是一个有前景的农业养殖项目。野蜂生性喜欢岩洞、树洞等洞穴类栖息场所筑巢,传统的蜂箱结构不适合诱捕驯养野蜂。
蜜蜂筑巢的规律是在一个巢脾中,巢脾上部储蜜、中部储粉、下部育养幼虫,如图1所示。传统养蜂都是采用让蜜蜂在一个巢框中筑脾,当一个蜂巢框中大部分巢脾积储满蜂蜜,要进行割蜜时,就将这个巢框取出进行割蜜。显然,这种方法整个巢框中巢脾下部的蜜蜂幼虫就会被弄死。对于大规模人工养蜂而言,这些蜜蜂幼虫的损失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野生蜜蜂诱捕驯养而言,这些蜜蜂幼虫的死亡会对野蜂种群的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申请者长期从事野蜂驯养工作,通过工作中的观察,针对上述蜜蜂特点和野蜂驯养的问题,申请者认为不能采用传统巢框筑脾的方法进行野蜂驯养,创造性的提出了将蜜蜂蜂箱分为多个上下堆叠的子蜂箱结构,用多个子蜂箱替代一个传统蜂巢框,如图2所示。与传统蜂巢框筑脾的情况不同,蜜蜂在这些子蜂箱中只筑建一个巢脾,利用蜜蜂筑巢的规律,上层子蜂箱为储蜜层,下层子蜂箱为养育幼虫层,当上层子蜂箱储满蜜后,只要取上层子蜂箱进行割蜜,不影响下层的养育了幼虫的子蜂箱。此外,申请者还认为如果利用土壤内部具有温度恒定、湿度恒定的特点,采用地下筑建蜜蜂蜂巢,可解决蜜蜂饲养过程中温度、湿度的问题。
中国专利CN201110173586.8公开了一种巢底有地下气室通风的地下蜂巢是通过地下蜂巢的巢底地下室为主的蜂巢通风系统,能自动地把大气吸入地下气室,再与大地700毫米以下深度的恒温、相对恒湿的地能源的气体结合,形成相对恒温恒湿的环境。这个专利表明采用地下养蜂可解决养蜂过程中的温湿度问题。但是,这种地下养蜂蜂巢由于结构采用预制水泥板构件建造,且需要预砌砖墙,预修建地池、通气通道等附件,制作和安装都十分复杂。显然,这种地下蜂巢在野外使用和安装不方便,并不适合在野蜂驯养中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野蜂驯养中恒温恒湿的问题,同时解决割蜜过程中幼蜂死亡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埋在地下的蜂箱,由防水外套筒与多层蜂箱结构组成蜂巢,多层蜂箱结构可将蜜蜂储蜜层,育幼虫层分离在不同蜂箱层中;当割蜜时,只取出储蜜层,不伤害到育幼虫层,可保证在割蜜过程中不伤害到蜜蜂幼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天南,未经卢天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71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