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驱动单元的冷却回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3845.9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3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M.阿尔恩特;J.奥尔霍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18 | 分类号: | F01P3/18;F01P3/20;F01P7/14;F01P7/16;F01P11/04;F28F27/02;F28D1/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任丽荣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驱动 单元 冷却 回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3)的驱动单元(2)的冷却回路(1),其至少具有高温回路(4)和低温回路(8),所述高温回路通过第一入口接头(5)和第一出口接头(6)与第一冷却器(7)连接,以便导引第一流体通过第一冷却器(7),所述低温回路能够通过第二入口接头(9)和第二出口接头(10)与第二冷却器(11)连接,以便导引第二流体通过第二冷却器(11);其中,第一冷却器(7)和第二冷却器(11)相互连接;其中,第二入口接头(9)和第二出口接头(10)通过旁通阀(12)与第二冷却器(11)连接;其中,通过旁通阀(12)能够在绕开第二冷却器(11)的情况下使第二流体从第二入口接头(9)朝第二出口接头(10)转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单元的冷却回路。
背景技术
由EP 0 861 368 B1已知一种冷却回路,其具有冷却剂冷却器和低温冷却剂冷却器。为了调节冷却回路的冷却功率设有阀,通过所述阀能够将多个冷却剂流不同地相互连接。
这种冷却器一方面为待冷却的流体形成可穿流的通道,所述通道配设有用于改善热传递的肋片。另一方面,所述通道或者肋片由气体(例如空气、行驶中的风)溢流,从而能够实现对在冷却回路中循环的流体的冷却。
存在的持续需求是,使机动车中的冷却回路尽可能地简单和紧凑,其中,应该实现流体流的尽可能灵活的连通,以便根据机动车或者驱动单元的工作点调节流体流的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至少部分地解决关于现有技术提出的问题。尤其应该建议一种冷却回路,其构造紧凑并且能实现流体流的不同连接。
该技术问题按本发明通过机动车的驱动单元的冷却回路解决。在权利要求书中单独说明的特征能够以技术合理的方式相互组合并且可以通过说明书中阐述的事实和/或附图中的细节进行补充,其中,阐明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变型方案。
建议一种机动车的驱动单元的冷却回路。驱动单元尤其是至少一个内燃机和/或至少一个电机。驱动单元优选设置用于驱动机动车。
冷却回路具有至少一个高温回路,所述高温回路通过第一入口接头和第一出口接头与第一冷却器连接,以便导引第一流体通过第一冷却器。冷却回路还具有低温回路,所述低温回路能够通过第二入口接头和第二出口接头与第二冷却器连接,以便导引第二流体通过第二冷却器。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相互连接并且尤其布置在共同的壳体中。第二入口接头和第二出口接头通过旁通阀与第二冷却器连接。通过旁通阀能够在绕开第二冷却器的情况下使第二流体从第二入口接头朝第二出口接头转向。
在高温回路中输送的第一流体具有至少在平均上比在低温回路中输送的第二流体(至少在驱动单元运行期间)更高的温度(至少5摄氏度)。
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尤其形成所谓的“组合式冷却器”(einenKombinationskühler),其具有两个入口接头和两个出口接头。为此,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可以布置在共同的壳体中,其中,优选不在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之间设置(直接的)流体技术上的连接。第一冷却器和第二冷却器可以通过这样的连接彼此相连,其中,所述连接则(只)设置用于降低热应力。第一冷却器与第二冷却器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实现的流体交换可以针对一个流体流这样有限地设置,使得所述流体流是流过第一冷却器或者流过第二冷却器的(最大)流体流的最多5%,尤其是最多1%。
冷却器可以分别被一种(第一或者第二)流体(尤其是冷却水、也可以是油)穿流,其中,所述流体能够在冷却器中通过空气流加载以进行冷却。
第二冷却器尤其布置在第一冷却器下方(关于重力和冷却器在机动车中的装配(Verbau)而言)。
第一冷却器尤其供第一流体由上向下地(关于重力和冷却器在机动车中的装配)穿流,其中,第一入口接头和第一出口接头布置在第一冷却器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38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