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3179.7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2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陆富全;冯维超;王安武;刘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37/00 | 分类号: | B64D37/00;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何娇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收集 排放 装置 | ||
本申请属于飞机余油收集与排放技术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其边沿与机身蒙皮密封接触,与机身蒙皮之间形成余油收集腔;余油收集腔用以收集飞机余油排放管道排放的余油;壳体上开设有排油孔;余油排放开关,与排油孔配合设置,其具有打开及关闭两种状态;其中,余油排放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排油孔与外界连通,余油收集腔内收集的余油能够自排油孔排出至外界;余油排放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使排油孔处于封闭状态。该装置种壳体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壳体的大小,使其与机身蒙皮之间形成足够大的余油收集腔,使用有余油排放开关方便可靠的实现对余油收集腔内收集的余油的控制排放。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飞机余油收集与排放技术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飞机发动机燃烧不充分的余油会经余油排放管道排泄外界,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机场造成污染,为避免余油为避免污染机场,需要对排出的余油进行收集和控制排放。
对于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易于更换的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漏油收集接头及一种整体油箱放油支座。其中,易于更换的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漏油收集接头由上接头、波纹管和下接头组成,连接漏油管路,将漏油导入到漏油收集箱,其主要起到将漏油导入到漏油收集箱的作用,波纹管本身的燃油收集功能有限;整体油箱放油支座密封铆接在油箱内部,在支座底面设置了2-8个均匀分布的放油槽,拧开螺塞后,燃油经放油槽、螺孔排出油箱,其不足之处在于密封圈仅靠螺塞拧紧,如螺塞在振动或外力作用下产生转动,存在漏油的风险,另外当螺塞拧开后,燃油经螺塞或螺孔排出时没有固定的管路通道,容易污染操作手和周围环境,使用时不方便。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以克服或减轻上述至少一方面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包括:
壳体,其边沿与机身蒙皮3密封接触,与机身蒙皮之间形成余油收集腔;飞机余油排放管道与余油收集腔连通,余油收集腔用以收集飞机余油排放管道排放的余油;壳体上开设有排油孔;
余油排放开关,与排油孔配合设置,其具有打开及关闭两种状态;其中,
余油排放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排油孔与外界连通,余油收集腔内收集的余油能够自排油孔排出至外界;
余油排放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使排油孔处于封闭状态。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还包括有:
第一连接螺栓;
气密型托板螺母,与第一连接螺栓配合使所示壳体的边沿与机身蒙皮密封接触且固定连接。
优选地,气密型托板螺母为双耳气密型托板螺母;发动机余油收集与排放装置还包括有:
垫片,设置在第一连接螺栓与壳体之间;
铝制垫片,设置在壳体的边沿与机身蒙皮之间;
第一沉头铆钉,依次穿过双耳气密型托板螺母的耳片及机身蒙皮将双耳气密型托板螺母铆接至连接铝制垫片。
优选地,铝制垫片与壳体的边沿以及与机身蒙皮的接触部位涂有密封胶。
优选地,壳体上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使余油收集腔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壳体由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夹层中内嵌有铜网层;铜网层与机身蒙皮电搭接导通。
优选地,壳体内表面涂有抗静电底漆。
优选地,余油排放开关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31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植保无人机用内循环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加油机吊舱悬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