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恶臭假单胞菌的构建及其在生产丙酸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81133.2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7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马超;于波;马延和;陶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78 | 分类号: | C12N15/78;C12N1/21;C12P7/52;C12R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白艳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 恶臭 假单胞菌 构建 及其 生产 丙酸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重组恶臭假单胞菌的构建及其在生产丙酸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重组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缺失或者失活假单胞菌基因组上prpC基因,得到的重组菌。本发明以苏氨酸为原料,以重组的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为工程菌,生产丙酸。此方法既可以避免化学合成法高温高压、强酸强碱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够解决微生物发酵法产生甲酸乙酸等副产物的弊端,从而提供了一种具有重要前景的生物转化法合成丙酸的技术路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组恶臭假单胞菌的构建及其在生产丙酸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丙酸(Propionic acid,PA),是一种有较强刺激性气味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以任意比例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有羧酸的典型的化学性质,分子式为C3H6O2。丙酸及其衍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食品防腐、饲料储藏、医药中间体合成、农业除草剂合成、有机合成中间体等方面。(1)面包、糕点等食品中添加丙酸钠也能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新鲜的粮食谷物含水量较大,使用丙酸钙作防腐剂,既能防腐、防结块,还能防止蛋白分解,保持营养成分;(2)由丙酸合成的一氯丙酸和一二氯丙酸钠,作为农业除莠剂能起到很好的除莠效果;(3)丙酸和异戊醇合成的丙酸异戊酯可作为香精合成的中间体,也可用作人造花精油的合成;(4)丙酸钙、丙酸钠作为医药成分,可用于治疗皮肤寄生性霉菌引起的皮肤病;(5)由丙酸合成的丙酸甲酯、3-氯丙酸、丙酸乙酯等都可以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6)由丙酸合成的醋酸丙酸纤维素,可用于电视机、汽车零件等方面。
丙酸的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是以石油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加温、加压利用催化剂合成丙酸的方法,该方法是工业级规模上丙酸的主要生产方法。常用的化学合成法有丙醛氧化法、轻质烃氧化法、乙醇羰基化法、乙烯羰基化法、丙烯腈法等。(1)丙醛氧化法:该法以丙醛为原料,乙酸钴为催化剂,六偏磷酸钠为助催化剂,将丙醛氧化可制备丙酸;(2)轻质烃氧化法:该法以轻质石脑油、液化天然气或沸点低于100℃的C4-C8烷烃为原料,用环烷酸锰等油溶性盐类为催化剂,在160-170℃、2.03-4.05M Pa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乙酸,同时副产丙酸、甲酸等;(3)乙醇羰基化法:该法以活性炭负载的Ni-Cu双金属作为反应催化剂,以乙醇为原料进行气相羰基化;(4)丙烯腈法:该法采用第Ⅵ-Ⅷ族金属的硫化物或其混合物为催化剂,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使丙烯腈与氢和水反应生成丙酸。
由于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能降低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因此,在当前全世界面临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严峻情况下,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为丙酸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微生物发酵法是以微生物把一般营养源通过自身代谢产生丙酸,生物合成丙酸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1)丁二酸途径:又名二羧酸途径,以葡萄糖、甘油、乳酸等为原料出发,发酵生产丙酸。其中关键步骤是丙酮酸和甲基丙二酰CoA通过草酰乙酸转羧基酶(EC6.4.1.1)的催化,生成草酰乙酸和丙酰CoA。另一个关键步骤是丁二酸和丙酰CoA通过CoA转移酶(EC2.8.3.5)的催化,生成丁二酰CoA和终产物丙酸。这条途径的缺点是会产生乙酸副产物,丙酮酸经过丙酮酸脱氢酶的作用生成乙酰CoA,然后进一步生成乙酸;(2)丙烯酸途径:是乳酸经过丙酰CoA转移酶(EC2.8.3.1)、乳酰CoA脱氢酶(EC4.2.1.54)和丙烯酰CoA还原酶(EC1.3.1.95)的催化,最终生成丙酸的过程。这条途径的缺点是能量不足,乳酸到丙酸的还原过程需要能量;(3)丙二醇途径:在一些细菌中,碳源首先发酵产生1,2-丙二醇,然后1,2-丙二醇在丙二醇脱氢酶(EC4.2.1.28)的作用下生成丙醛,然后丙醛通过丙醛脱氢酶(EC1.2.1.87)生成丙酰CoA,最后生成终产物丙酸。这条途径的缺点是会产生丙醇副产物,丙醛经过丙醇脱氢酶的作用会直接生成丙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1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