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99001.2 | 申请日: | 2018-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2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子阅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子阅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H1/24;G08B21/18;G08B21/24;H04W4/38;H04W4/14;H04W4/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监护系统 车用 通风换气装置 无线通讯模块 监护 声光报警器 监控模块 车内 有效降低能耗 车辆蓄电池 控制器电性 控制器控制 压力传感器 车辆安全 红外探测 三级报警 双重监测 危险预警 有效减少 准确监测 控制器 误报率 漏报 误报 能耗 报警 保证 消耗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该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包括控制器、监控模块、通风换气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和声光报警器,监控模块、通风换气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声光报警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由控制器控制。该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准确性高,安全可靠,误报率低,能耗较低,使用时间长,不消耗车辆蓄电池电力,保证了通知的及时性。该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的监护方法采用红外探测和压力传感器双重监测,可准确监测车内是否有人,可有效减少漏报、误报。采用了三级报警设置,有效降低能耗,提高可靠性,能实现危险预警、保证及时报警,设置通风换气装置可确保车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行车安全是车辆使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目前,人们针对行车安全作出了很多改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驻车之后的车内安全。近年来,经常有报道称婴幼儿被父母遗忘在车上,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如何提高驻车后车辆的安全性能,以避免此类风险,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包括控制器、监控模块、通风换气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和声光报警器,监控模块、通风换气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声光报警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由控制器控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控制器为单片机,单片机上设有数据计算模块、时钟模块和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控制通风换气装置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通风换气装置为开在车顶上的通风口,关闭时有盖板覆盖在通风口上,保持车内密闭空间,打开时与外界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监控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设置在车顶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设置在车地面上,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座位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声光报警器设置在车外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无线通讯模块与用户的手机相连通。
一种车用安全监护系统的监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车辆熄火并关闭门窗后,控制器通电启动,监控模块开始工作,红外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首先确认车内是否还有人,如果没人,则控制器断电停止工作;如果有人,则时钟模块启动开始计时,30~60s间隔内未打开车门,发出三级警报,向与无线通讯模块连接的手机发送短信提醒;
(2)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温度,如温度大于35℃小于40℃,二氧化碳浓度3~4%,车门未打开,发出二级警报,向与无线通讯模块连接的手机拨打电话报警;
(3)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温度,如温度大于40℃,二氧化碳浓度大于4%,车门未打开,发出一级警报,通过驱动模块打开通风换气装置,向与无线通讯模块连接的手机拨打电话报警,接通后可以监听车内声音并启动声光报警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用安全监护系统的监护方法,控制器通过备用蓄电池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子阅,未经马子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90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