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0458.0 | 申请日: | 2018-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4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苟敏;刘志斌;李乃稳;李绍才;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苗艳荣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原位 长效 修复 材料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包括三种修复铅污染的材料;一种由吸附铅的基质构成;一种为将能够吸附铅的基质用短期降解薄膜包覆起来的颗粒物;一种为将能够吸附铅的基质用长期降解薄膜包覆起来的颗粒物。本申请提供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经应用后未经薄膜包裹的材料立即起效,有效期在3‑6个月;经聚酯薄膜包裹的材料,在土壤中3‑6个月时间开始降解,材料开始起效;经涂层后聚酯薄膜包裹的材料,在土壤中12‑18个月时间开始降解,材料开始起效,总体上实现了污染治理材料的长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世界面临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过量累积引起的污染。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包括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如Cd、Pb、Hg、Cr、As,以及有一定毒性的元素如Cu、Zn、Ni。这类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无法被生物降解,将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并通过径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过量重金属将对植物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使其营养失调。汞、砷能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阻碍氮素供应。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并生成毒性更强的甲基化合物,毒害食物链生物,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类健康。问题与土壤密切相关。现代工农业等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土壤中铅污染进行原位长效修复的材料。
一种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包括三种修复铅污染的材料;一种由吸附铅的基质构成;一种为将能够吸附铅的基质用短期降解薄膜包覆起来的颗粒物;一种为将能够吸附铅的基质用长期降解薄膜包覆起来的颗粒物。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吸附铅的基质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构成:
颗粒直径为0.01-0.02mm的海泡石5-10份;
颗粒直径为1-2mm的蛭石10-15份;
柠檬酸10-15份
颗粒直径为1-2mm的壳聚糖10-15份
颗粒直径为0.2-0.5mm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10份
颗粒直径为0.1-0.2mm的三聚磷酸钠5-8份
微生物菌渣30-40份;
所述微生物菌渣由施氏假单胞菌、硫酸盐还原菌培养液过滤后混合形成。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施氏假单胞菌与硫酸盐还原菌的比例为1:2。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吸附铅的基质为将所述原料均匀混合后,经高压挤压造粒后形成的颗粒。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短期降解薄膜由厚度为0.02-0.03mm的聚酯薄膜构成。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长期降解薄膜由表面喷涂有纳米SiO2、纳米TiO2的聚酯薄膜构成;喷涂厚度为30-60纳米;聚酯薄膜的厚度0.02-0.03mm。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所述纳米SiO2、纳米TiO2的质量比为3:7;所述纳米SiO2的纳米粒径为5-10;所述纳米TiO2的纳米粒径为3-10。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铅污染土壤原位长效修复材料,三种颗粒的颗粒均为3-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0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