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22660.3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0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战胜;徐京;王建勇;张盛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3/00 | 分类号: | F16K13/00;F16K24/04;B60K15/03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体外壳 加油 浮子 排气 浮子弹簧 积液功能 排气控制 汽车油箱 组合阀 控制腔室 积液器 积液腔 排气孔 腔室 室内 成本费用 底部相通 控制弹簧 燃油液体 外形设计 油箱空间 控制腔 底盘 内置 碳罐 外置 紧凑 泄露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它包括阀体外壳、积液腔、加油控制浮子、控制浮子弹簧、排气浮子、排气浮子弹簧、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阀体外壳包括加油控制腔室和排气控制腔室,加油控制腔室的底部与排气控制腔室的底部相通,积液腔设置在阀体外壳顶部,加油控制弹簧和加油控制浮子设置在阀体外壳的加油控制腔室内,排气浮子弹簧和排气浮子设置在阀体外壳的排气控制腔室内。本发明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内置积液器,防止燃油液体动态泄露进入碳罐;紧凑的外形设计,适用性强,受底盘和油箱空间影响小;降低了外置积液器的成本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发布的国六排放标准将于2020年全部实施,部分省份在2019年已开始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增加了对车载油气回收系统(简称ORVR系统)的要求。
ORVR系统要求油箱阀体直接连接碳罐,以达到加油时产生的油蒸汽经过碳罐吸附后再排出纯净的空气的目的。目前的阀体技术通过尼龙管路直接连接碳罐,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油箱不停的晃动以及油箱内的压力升高,很容易造成燃油液体从阀体流出进入碳罐,进而造成碳罐堵塞,碳罐通气阻力变大,用户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的现象。
目前往往采用外置积液器的方式来解决油液进入碳罐的问题,但是外置积液器有如下问题,一是成本会增加;二是外置积液器会受底盘和车身的影响不易布置;三是外置积液器会增加油箱通道的压降。因此,迫切的需要开发一种自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来适应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其特点是:它包括上壳体、阀体外壳、阀体底座、积液腔、加油控制浮子、控制浮子弹簧、排气浮子、排气浮子弹簧、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
阀体外壳包括加油控制腔室和排气控制腔室,加油控制腔室的底部与排气控制腔室的底部相通,积液腔设置在阀体外壳顶部,上壳体分别与阀体外壳和积液腔固定连接;阀体底座与阀体外壳固定连接;
加油控制弹簧和加油控制浮子设置在阀体外壳的加油控制腔室内,加油控制弹簧的上端与加油控制浮子连接,加油控制弹簧的下端与加油控制腔室的底部连接,加油控制浮子与第一排气孔配合,形成密封;
排气浮子弹簧和排气浮子设置在阀体外壳的排气控制腔室内;排气浮子弹簧的上端与排气浮子连接,排气浮子弹簧的下端与排气控制腔室的底部连接,排气浮子与第二排气孔配合,形成密封。
进一步的,积液腔包括环形排气腔、排气口、第一挡流板、第二挡流板和第三挡流板,排气口位于第一排气孔的上方,第一挡流板位于排气口处,第一挡流板和第三挡流板的末端均具有切角,第三挡流板与第一挡流板形成回流通道,第三挡流板与环形排气腔形成坡度面,环形排气腔的内环上开有用于气体排出的缺口。
进一步的,上壳体包括出气管。
进一步的,上壳体分别与阀体外壳和积液腔旋转焊接固定;阀体底座与阀体外壳用超声波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第一挡流板呈弧形,第二挡流板和第三挡流板为直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内置积液器,防止燃油液体动态泄露进入碳罐;紧凑的外形设计,适用性强,受底盘和油箱空间影响小;降低了外置积液器的成本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带积液功能的组合阀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戴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22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