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组分在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6581.8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6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潘卫庆;张远斌;林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A61K31/7105;A61K39/00;A61K35/15;A61K35/1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 人类肿瘤 宿主 治疗 预防 肿瘤 应用 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相关基因 虫卵 特异免疫 信号通路 感染 应答 肝癌 蛋白质 诱导 局限 | ||
1.一组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其特征在于,所述miRNA具有如下特性:
(1)来源于日本血吸虫;
(2)序列如SEQ ID NO:n所示的miRNA,或与SEQ ID NO:n所示序列互补的miRNA,或如SEQ ID NO:n所示的miRNA在核心序列外的序列存在若干碱基替换、缺失而不影响其抗肿瘤作用的miRNA,或与SEQ ID NO:n所示序列互补的miRNA在核心序列外的序列存在若干碱基替换、缺失而不影响其抗肿瘤作用的miRNA,n为1、2、3、4、5、6、7、8、9、10、11或12;
(3)能在体外或体内显示出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组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其特征在于,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周期、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抑制肿瘤细胞迁移、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组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细胞包括但不限于肝癌细胞,
序列如SEQ ID NO:n所示的miRNA能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系增殖、迁移或周期阻滞,n为1、2、3、4、5、6、7、8、9、10;
序列如SEQ ID NO:n所示的miRNA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系增殖、迁移或周期阻滞,n为2、3、5、7、11、12。
4.一种pre-miRNA,其特征在于,为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的前体。
5.一种脂质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序列。
6.一种表达载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序列。
7.一种遗传工程化的宿主细胞,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体,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达载体,或染色体整合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分离的日本血吸虫miRNA序列。
8.一种日本血吸虫的外泌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特性:
(1)是日本血吸虫虫卵、童虫或成虫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大小均一的囊泡样小体;
(2)其直径为40~100nm,内含非编码小RNA蛋白质、脂质、核酸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抑制肿瘤细胞迁移,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日本血吸虫非编码RNA。
9.一种日本血吸虫感染或日本血吸虫组分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1)日本血吸虫感染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2)日本血吸虫虫卵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3)日本血吸虫miRNA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4)日本血吸虫分泌蛋白质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日本血吸虫miRNA的前体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脂质体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7)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达载体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宿主细胞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9)权利要求8所述的日本血吸虫的外泌体用于制备癌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的药物的应用;
(10)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通过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日本血吸虫组分的体外刺激后回输入患者体内,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所述免疫细胞包括但不限于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DC细胞。
10.一种抑制肿瘤生长或肿瘤治疗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含有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日本血吸虫miRNA,或权利要求8所述日本血吸虫的外泌体;或日本血吸虫分泌蛋白质;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658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