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组分在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6581.8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6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潘卫庆;张远斌;林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A61K31/7105;A61K39/00;A61K35/15;A61K35/1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 人类肿瘤 宿主 治疗 预防 肿瘤 应用 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相关基因 虫卵 特异免疫 信号通路 感染 应答 肝癌 蛋白质 诱导 局限 | ||
本发明涉及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组分在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血吸虫组分包括但不局限于虫卵、miRNAs、外泌体及蛋白质等。本发明首次表明日本血吸虫组分具有抗多种宿主肿瘤的作用,这些肿瘤包括但不限于肝癌等。血吸虫及其组分或通过诱导宿主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应答反应、或调节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信号通路、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方式发挥作用。血吸虫及其组分具有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寄生虫学和肿瘤学领域,尤其是涉及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组分在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一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感染,其成虫寄生在宿主肠系膜静脉,在那里产生虫卵,并随血流到肝脏,引起肝脏的病变。众所周知,一些病原体感染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促进肿瘤的发展,如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状病毒、肝炎病毒等,在寄生虫中,已证明华支睾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感染可分别致胆管癌和膀胱癌。但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感染而言,沉积在肝脏的虫卵,其里面是一个活的毛蚴,可分泌大量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外泌体等,这些因子本身或通过刺激宿主细胞产生各类因子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如引起肝脏严重的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
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宿主肝脏严重的炎症和肝纤维化,继而发生肝硬化,这些已被证明是肝脏肿瘤的诱发因素。然而,国内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与肠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种关联性迄今仍然是一种推测,缺乏更有说服力实验证据。长期以来有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联性存在争议。尽管一些病例对照研究和死亡率分析结果提示血吸虫感染与肝癌之间存在关联性,但绝大多数流行病和临床数据不支持这种关联性。在我国就此问题曾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此调查涉及日本血吸虫病7个高流行县,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无关联性。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肝脏的炎性反应,继而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这是向肝癌发展的典型路径。
MicroRNA(miRNA)是一类真核生物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小调节RNA,长度约18~26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碱基配对引起靶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调控基因转录后表达。miRNA具有广泛的基因调节功能,能对基因活动(生长、分化、凋亡及应激反应等)的各个层面进行调节,参与了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死亡、脂肪代谢以及干细胞维持和分化等。MiRNAs也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肿瘤。已经证实人体一些miRNA失调可促进各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另外一些miRNA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基因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具有潜在的肿瘤治疗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来自植物或病原体的miRNA能够跨物种调控宿主的基因,因而影响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对肿瘤的影响。本发明发明人所在实验室是最早发现日本血吸虫存在miRNA,包括保守的和血吸虫特异的miRNA。由于血吸虫虫卵沉积在肝脏组织,虫卵分泌的miRNA可以直接进入邻近的宿主肝细胞发挥调控宿主细胞基因的功能,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表型,包括对肿瘤的影响。而对于很多植物 miRNA,其发挥作用需经过胃肠道及穿过肠壁,关于这方面的机制仍有很多不清楚的。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的记载,本发明推测,血吸虫感染所致的肝脏严重炎症和纤维化,本应向原发性肝癌方向发展,但由于血吸虫是真核生物病原体,能编码近两万种蛋白,并存在大量非编码RNA,其中一些或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的抗癌因子可能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本发明探讨了日本血吸虫虫卵及非编码小RNA等的抗肿瘤活性因子及其分子机制。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其组分在人类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6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