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91716.0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7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刘金鑫;喻湘华;黄华波;刘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11/30 | 分类号: | H01G11/30;H01G11/46;H01G11/36;H01G11/24;H01G11/8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李欣荣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纳米 氧化 复合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首先利用聚吡咯气凝胶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然后将其浸渍于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聚合改性,并与ZIF‑67复合形成氮掺杂碳纳米管/ZIF‑67复合气凝胶,最后经焙烧而成。本发明以含有氮原子的聚吡咯气凝胶为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前驱体,并利用聚多巴胺的自聚合特性实现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与四氧化三钴的有效复合,涉及的制备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所得复合材料可有效保持气凝胶的三维多孔结构,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可有效分散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同时可实现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双电层电容与四氧化三钴的赝电容相互结合,适用于超级电容器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凝胶材料、材料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气凝胶材料是一种固体物质的形态,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之一,具有多孔网络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与介观尺度可控等特点。通常气凝胶材料为硅气凝胶与碳气凝胶;其中碳气凝胶是唯一具有导电性的气凝胶,可用于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目前,根据存储电能的机理不同,超级电容器可分为双电层电容器和赝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使用的电极材料多为多孔碳材料(如活性炭、碳气凝胶、碳纳米管、石墨烯等);赝电容器也称为法拉第准电容器,其产生机制与双电层电容器不同,赝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主要为金属氧化物和导电高分子。这些材料的有效复合将有可能得到电化学性能优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金属氧化物的实际比电容远小于它的理论比电容,这主要是因为金属氧化物较低的导电性能,纳米尺寸的金属氧化物容易聚集。目前将碳纳米管与金属氧化物的复合通常得到的是粉末材料。最近研究表明碳材料的电子结构、结晶结构和亲水性可以通过杂原子掺杂来改变。与未掺杂的碳材料相比化学掺杂后的碳材料的比电容通常会提高。氮元素掺杂既可以提高碳材料的亲水性,又能改善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然而,目前对于本身具有纳米片层结构的石墨烯与具有纳米管状结构的碳纳米管的氮掺杂,一般是通过外加含氮化合物,并进行高温焙烧或是水热反应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它以氮掺杂纳米管气凝胶和ZIF-67为前驱体,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效应实现氮掺杂纳米管气凝胶和ZIF-67的有效复合,再经焙烧得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所得聚吡咯/ZIF-67复合气凝胶可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且涉及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控,适合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首先利用聚吡咯气凝胶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然后将其浸渍于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聚合改性,再依次、反复浸渍于硝酸钴的甲醇溶液和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中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ZIF-67复合气凝胶,最后经焙烧得到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
上述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聚吡咯气凝胶在氩气氛下进行煅烧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
2)将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浸泡于多巴胺溶液中,调节所得混合液的pH值至8~9,对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进行聚合改性;
3)将经步骤2)改性后的氮掺杂碳纳米管气凝胶依次置于硝酸钴的甲醇溶液和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中进行浸泡处理,重复上述浸泡步骤,将所得产物进行洗涤、干燥,得氮掺杂碳纳米管/ZIF-67复合气凝胶;
4)将氮掺杂碳纳米管/ZIF-67复合气凝胶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焙烧,得氮掺杂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钴复合气凝胶。
上述方案中,所述多巴胺溶液中多巴胺的浓度为3~5mg/mL。
上述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聚合改性温度为室温,时间为18~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17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