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渗滤液浓缩液膜法零排处理工艺及一体化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03441.8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9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洪溪;刘巍;温根义;冯淦然;汤筱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天泉鑫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赖秀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渗滤液 浓液 硬度离子 浓缩液 悬浮物 零排放 透析液 富含 浓水 清液 电渗析脱盐处理 反渗透处理 固体废弃物 一体化设备 处理工艺 运行压力 中水回用 焚烧炉 浓液膜 回用 零排 膜法 返回 | ||
本发明属于垃圾渗滤液浓液处理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浓液膜法零排放的设备和方法。所述垃圾渗滤液浓液的方法包括:(1)将硬度离子及悬浮物从垃圾渗滤液浓液中进行分离,得到富含硬度离子及悬浮物的浓液以及贫含硬度离子及悬浮物的清液;(2)将所述清液进行电渗析脱盐处理,得到富含盐的浓水和贫含盐的淡水;(3)将所述淡水进行反渗透处理,得到浓缩液和透析液,浓缩液返回至步骤(1),透析液作为中水回用;(4)将源自步骤(1)的浓液以及源自步骤(2)的浓水中的水分脱除以得到固体杂盐。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设备和方法能够实现将垃圾渗滤液浓液处理成可回用的中水及固体废弃物,达到零排放的目的,减轻了焚烧炉的运行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渗滤液浓液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浓液膜法零排放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为一种成分复杂、浓度高且难处理的废水。目前主要的处理技术是采用生化与膜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生化法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绝大数有机物,有效降低COD值、氨氮含量等;生化后的料液再经过超滤、纳滤或反渗透等膜法分离,进一步过滤剩余的有机物、盐分等物质,使处理后的废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膜法分离过程会产生总体积量20~30%的垃圾渗滤液浓液,该垃圾渗滤液浓液中富集了垃圾渗滤液中大量难生化的有机物、盐分等,其COD值和电导率是原生垃圾渗滤液的3~4倍,甚至高达5倍,并且随着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运行时间的延长,所产生垃圾渗滤液浓液的量逐渐增大,盐和有机物的浓度也逐渐升高。
垃圾渗滤液浓液的有效处理是整个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该垃圾渗滤液浓液如果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二次污染。目前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垃圾渗滤液浓液的主流处理工艺是回喷至炉膛进行焚烧,然而,采用该方法只能处理部分浓缩液,回喷至炉膛进行焚烧会导致炉排腐蚀严重,除尘器堵灰,锥形口污堵等,造成设备经常性地需要停机,并且采用该处理方法还会降低炉温,对设备正常运转非常不利。第二种,垃圾填埋厂对垃圾渗滤液浓液的主流处理工艺是将其回灌至垃圾堆体,这样会造成渗滤液盐分增加,处理系统负荷增大甚至崩溃。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够对垃圾渗滤液浓液进行有效处理的装置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垃圾渗滤液浓液膜法零排放的设备和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垃圾渗滤液浓液膜法零排放的方法包括:
(1)将硬度离子及悬浮物从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浓液中进行分离,得到富含硬度离子及悬浮物的浓液以及贫含硬度离子及悬浮物的清液;
(2)将所述清液进行电渗析脱盐处理,得到富含盐的浓水和贫含盐的淡水;
(3)将所述淡水进行反渗透处理,得到浓缩液和透析液,所述浓缩液返回至步骤(1)继续进行硬度离子及悬浮物的分离,所述透析液作为水中回用;
(4)将源自步骤(1)的浓液以及源自步骤(2)的浓水中的水分脱除以得到固体杂盐。
优选地,所述垃圾渗滤液浓液的pH值为6~9,永久硬度为1000~5000mg/L,电导率为20~120ms/cm,COD值为3000~12000mg/L。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分离的方式和条件使得所述浓液的永久硬度为5000~8000mg/L且COD值为20000~60000mg/L,所述清液的永久硬度为500~1000mg/L且COD值为500~1000mg/L。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分离为膜分离,且所述膜分离所采用的膜芯选自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中的至少两种。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超滤膜的孔径为4000~6000Da,所述纳滤膜的孔径为100~200Da,所述反渗透膜的孔径为100Da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天泉鑫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天泉鑫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34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氮废水的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