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09723.9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7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勇;李松;江逸飞;陈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8 | 分类号: | F16F13/0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空气 弹簧 主动 控制 液压 悬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解决了发动机悬置在吸收来自外界振动时可吸收的振动频带带宽较窄的问题,实现悬置可吸收的振动频带从低频到高频的全频段吸收,降低驾驶室内的振动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其由上悬置组、下悬置组及圆柱气室组构成,且悬置内部空腔被惯性通道和解耦膜等分割为上液室、中液室和下液室。T型槽惯性通道可以增加液体流经惯性通道时的节流损失和回程损失,增大阻尼力。两张解耦膜形成的圆柱气室与外部活塞连通,可调节活塞内部电磁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实现活塞头部的上下移动,从而调节圆柱气室中气体的压强,动态的调节解耦膜刚度,最终动态的改变悬置的动感度,从而实现振动的全频段吸收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用发动机悬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乘坐主观感受的愈加重视,良好的NVH性能逐渐成为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随着发动机的功率增大以及动力系统的轻量化使得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不断加剧,这对汽车隔振悬置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见的悬置系统包括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控制悬置以及主动悬置。与传统的被动悬置方式相比,半主动控制悬置可以很好的衰减发动机的噪声向车厢内的传递,通过半主动控制可以实现悬置在最高和最低频率时的最佳阻尼特性,降低发动机震动和噪声。
中国专利CN 101670776 B公开了一种半主动控制式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其空气腔均只有打开和关闭两个状态,分别对应着解耦膜刚度小和刚度大两种状态。当空气腔密闭时,解耦膜的变形能力小,变现为悬置的动刚度大;当气室打开时,解耦膜的变形较大,表现为悬置的动刚度小。中国专利CN 104154171 A公开了一种空气弹簧式半主动控制悬置,但其缺点在于解耦膜的一侧与液体接触,不能综合的反馈悬置内液体对解耦膜的挤压,同时采用电机控制堵塞的移动来实现气室开口的大小,其能否保证气室内部的密闭性有待考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只能在很窄的频段范围内改变悬置系统的阻尼特性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整个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吸收的振动频段较宽,可以动态的减少车辆在多种工况下运行的振动与噪声,不需要精密的设计和加工的部件就能到达好的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其由上悬置组、下悬置组和圆柱气室组三部分组成。其中,上悬置组主要由连接杆1、橡胶主簧3、悬置上壳体4、流道盖板5、惯性通道板6和环形橡胶块7组成。下悬置组主要由悬置下壳体8、橡胶底膜21、环形支撑板26、环形密封圈30组成。上悬置组与下悬置组通过螺栓23、螺母24和垫圈25在垂直方向上连接为整体。圆柱气室组主要由T型盖9、电磁线圈11、弹簧12、永磁铁13、活塞头部14、活塞15、橡胶管16和解耦膜22组成。两张解耦膜22与环形支撑板26通过螺栓23、螺母 24连接后形成的圆柱气室18与橡胶管16的一端连接,橡胶管16的另一端通过环形支撑板 26中预留的圆形通道伸出悬置下壳体8与活塞15连接,连接处密封处理防止气体泄漏。永磁铁13放置于活塞头部14的凹槽中,弹簧12两侧分别连接在永磁铁13和T型盖9的相对面上,电磁线圈11置于T型盖9的两侧,且左右两侧的线圈通过T型盖9内部预留的通道连接为整体线圈,T型盖9与活塞15圆周壁面的凹槽相配合,且T型盖9圆周面开有两个导线槽10。
所述连接杆1下部卡入橡胶主簧3内部预留的空腔中,且在结合面处硫化处理。所述橡胶主簧3与悬置上壳体4经过硫化处理连接,流道盖板5和惯性通道板6外圆周凸出部分分别卡入悬置上壳体4和环形橡胶块7的凹槽中,防止其出现轴向的松动,并在连接处内的凹槽内设置环形密封圈30。流道盖板5中心处的圆孔与惯性通道板6中心的惯性通道入口32轴向相通,悬置内部的液体通过惯性通道板6内的T型槽惯性通道29实现从上液室31到中液室28的流动,T型槽惯性通道29的内外侧壁设置为T型槽33,可以增大流体流动时的沿程损失和节流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97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