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铸造Mg-Zn-Cu-Zr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8700.2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0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坤宇;林小娉;叶杰;张宁;纪子杰;曹泽鹏;付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主分类号: | C22C23/04 | 分类号: | C22C23/04;C22C1/03;C22F1/02;C22F1/06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陈玲玉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铸造 mg zn cu zr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铸造Mg‑Zn‑Cu‑Zr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Zn 4%~10%,Cu 0.1%~1.0%,Zr 0.1%~0.5%,余量为Mg。其中低成本元素Zr的添加不仅可以细化晶粒,还能降低其他杂质元素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损害。通过对常规铸造Mg‑Zn‑Cu‑Zr合金在GPa级高压下进行凝固,细化了合金凝固组织,改善了Mg(Zn,Cu)2相的形态与分布,进一步扩大Mg‑Zn‑Cu‑Zr合金的力学性能和高温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强度铸造Mg-Zn-Cu-Zr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良好比强度、比刚度、导热性、抗震性及可加工性,广泛应用于高端汽车、航空航天等轻量化工业生产中,已成为铝合金及钢铁行业最具吸引力的潜在替代品,被誉为“21世纪绿色金属材料”。然而,由于镁合金的强度较低、塑性较差且合金添加剂昂贵等原因,大大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
Mg-Zn-Cu合金是迄今商业化应用比较成功的Mg-Zn系耐热合金,其在150℃以下的高温性能较好,已成功用于汽车发动机部件、推进器等需耐中高温的零部件上。但由于铸造Mg-Zn-Cu合金组织较粗大,且主要强化相Mg(Zn,Cu)2共晶相多连成网状分布在枝晶间,不但Mg(Zn,Cu)2相的强化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还会降低铸造Mg-Zn-Cu合金的力学性能。为进一步提高Mg-Zn-Cu合金各项力学性能,技术人员尝试围绕合金化、热处理及挤压等工艺展开研究,例如:专利CN 102071345 A公开了一种含Zr的Mg-Zn-Cu合金,其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Zn 5~7%,Cu 0.5~2%,Zr 0.3~0.8%,余量为Mg,经充分热处理后最大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分别达240~270MPa、160~190MPa和11~17%;J.Buha研究了时效处理对Mg-6Zn-2Cu-0.1Mn合金性能的影响,其峰时效合金最大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分别达220~253MPa、121~168MPa和2.8~8.6%(J.Buha,MechanicalpropertiesofnaturallyagedMg-Zn-Cu-Mnalloy,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A,2008,489:127-137);赵冲研究了挤压工艺对Mg-Zn-Cu-Ce合金性能的影响,经不同挤压工艺处理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分别达293~321MPa、215~282MPa和2.04~15.7%(赵冲,Mg-Zn-Cu-Ce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尽管上述方法对Mg-Zn-Cu合金的力学性能有所改善,但高温下合金中的强化相易长大为过时效相,其强化效果仍不理想,且贵金属元素(如Ce等)的引入也增加了合金成本。而研究发现Mg-Zn-Cu合金较好的高温性能与Cu存在于共晶相Mg(Zn,Cu)2有关,因此细化铸造Mg-Zn-Cu合金组织、改善Mg(Zn,Cu)2共晶相形态与分布可显著改善合金力学性能,且成本更加低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性能Mg-Zn-Cu-Zr合金的制备工艺,其中低成本元素Zr的添加不仅可以细化晶粒,还能降低其他杂质元素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损害。通过对常规铸造Mg-Zn-Cu-Zr合金在GPa级高压下进行凝固,细化了合金凝固组织,改善了Mg(Zn,Cu)2相的形态与分布,进一步扩大Mg-Zn-Cu-Zr合金的力学性能和高温使用范围。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铸造Mg-Zn-Cu-Zr合金,其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Zn 4%~10%,Cu0.1%~1.0%,Zr 0.1%~0.5%,余量为Mg。
前述合金组分的质量百分数的优选范围为:Zn 7%,Cu 0.5%,Zr 0.2%,余量为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未经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87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