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38738.8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4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垚;王博;赵九蓬;张雷鹏;徐高平;李晓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9/02 | 分类号: | C25D9/02;C23C14/24;C23C14/20;C23C28/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响应 速度 双面 苯胺 薄膜 制备 方法 | ||
一种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聚苯胺薄膜的变色响应速度慢和制备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方法:一、制备镀金多孔膜;二、配制聚合物溶液;三、清洗电极;四、清洗镀金多孔膜;五、电化学沉积聚苯胺薄膜,得到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本发明制备的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变色响应时间为9.86s~14.32s。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材料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目前已从基础机理研究阶段发展至工业化应用阶段。对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主要以高性能、低能耗、制备工艺简单的电致变色材料制备为主。电致变色器件不仅在民用领域用途广泛,在军用领域也倍受瞩目。在民用领域主要用作防眩目后视镜、显示器、智能窗、汽车天窗及各种电子设备;在军用领域可用于无人机伪装、隐身、航天卫星的智能热控等。导电聚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致变色材料,在目前的科学与技术应用上收到关注的热度持续增长。
现有的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小分子类、金属配合物类、导电聚合物类及杂多酸类等。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各国研究人员已对它们做过很充分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还是局限于对现有导电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除了利用各种分子设计的手段制备出单组分导电聚合物外,使用导电聚合物与其他材料的嵌段与复合是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导电聚合物与其他有机物的嵌段复合,使得两相会产生协同作用,进而使聚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能。除此之外,制备具有各种纳米级别微结构的导电聚合物,也可因各种纳米结构体各异的电子传导及离子传输性能而改进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变色性能。从电致变色机理上讲,嵌段共聚物电致变色材料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电致变色材料均可对功能层的电子传导与离子传输起推动作用。就导电聚合物而言,是通过对其各级结构的调节,即分子链、聚集态、以及能带结构的调节,最终达到对其电致变色性能的调节作用。聚苯胺作为一种典型的导电聚合物,由于其可以聚合出多样的结构、拥有优异的环境稳定性、特殊的掺杂机制、优良的电导率、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制备方法简单且原料来源广泛使得聚苯胺在电致变色工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目前可查到的文献中对制备出聚苯胺的颜色变化速率相关内容关注度较高。在大多数文献报道中是通过恒电流法或恒电压法制备得到的聚苯胺,并着重关注的是制备的聚苯胺薄膜电致变发射率性能的高低,对其变色响应速度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现有技术制备的电致聚苯胺薄膜的变色响应速度慢,一般为几十秒至几分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聚苯胺薄膜的变色响应速度慢和制备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一种高变色响应速度双面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一、制备镀金多孔膜:
采用真空热蒸镀法在尼龙多孔膜上进行热蒸镀金颗粒,得到镀金多孔膜;
步骤一中所述的镀金多孔膜上的金膜厚度为100nm~300nm;
二、配制聚合物溶液: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溶解到蒸馏水中,再加入苯胺,再在搅拌速度为800r/min~1000r/min下磁力搅拌300min~350min,得到聚合物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放入棕色瓶中待用;
步骤二中所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与蒸馏水的体积比为(5~8):(40~44);
步骤二中所述的苯胺与蒸馏水的体积比为(1~3):(5~9);
三、清洗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8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