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47338.3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4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成;许述财;黄彬兵;李少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55/40 | 分类号: | F16D55/40;F16D65/092;F16D65/09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郝彩华 |
地址: | 21513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刹车片组件 底座 刹车系统 车台 卡槽 凸台 滞后 驱动机构 驱动车 刹车片 前部 第一驱动机构 材料要求 加工装配 向前运动 助力加速 夹紧 释放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包括底座、底座刹车片组件、车台、固设在车台上的车台刹车片组件,底座刹车片组件与车台刹车片组件配合,刹车系统还包括用于使底座刹车片组件与车台刹车片组件夹紧的第一驱动机构和驱动车台运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车台向前运动,底座刹车片组件包括多个底座刹车片,每个底座刹车片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底座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凸台一一对应设于第一卡槽中,第二凸台一一对应设于第二卡槽中。该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可完全消除机械滞后,更可助力加速刹车系统释放过程。而且对零件的材料要求,加工装配要求也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汽车碰撞测试的台架的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刹车片1'直接或者间接的顶在挡块2'上。液压缸3'由伺服系统控制提供压力将底座刹车片1'和车台刹车片4'夹紧,车台刹车片4'与底座刹车片1'之间产生压力。气缸5'充气提供推力使车台6'有前进方向运动的趋势,此推力通过车台刹车片4'与底座刹车片1'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到底座刹车1',最终使得底座刹车片1'与挡块2'之间产生压力,此时系统达到力平衡。当伺服系统控制液压缸3'的压力逐渐减小后,气缸5'就开始推动台车6'运动。控制伺服系统的释放,最终控制了台车6'的运动。而此过程中底座刹车片1'和车台刹车片4'之间会有微米量级的松动,又由于底座刹车片1'与挡块2'之间的压力,此松动会伴随摩擦阻力的阻碍,使底座刹车片1'与挡块2'之间的摩擦面逐个松动,这使得车台刹车片4'和底座刹车片1'的合成压力和合成摩擦力会有一个机械滞后的效果。当系统要求启动必须足够快时,就必须克服这个机械滞后效果。
基于此,在每个底座刹车片1'和挡块2'之间用一个带颈口的压力应变片7'进行支撑,压力应变片7'结构如图3所示,当伺服系统释放时,压力应变片7'的微量弯曲就可使底座刹车片1'和车台刹车片4'之间松动,而不再需要克服底座刹车片1'和挡块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克服了机械滞后。但该方案存在如下缺点:(1)压力应变片7'的材料要求极高,需要很高的屈服极限;(2)压力应变片7'的机加工要求很高;(3)压力应变片7'的装配要求很高,如垂直度不足会导致压力应变片7'的曲屈;(4)底座刹车片1'的尾部设置有卡扣,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气缸5'充气时,卡扣部位振动、噪声问题很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消除机械滞后的刹车系统,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底座刹车片组件、车台、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台上的车台刹车片组件,所述底座刹车片组件与所述车台刹车片组件相配合,所述刹车系统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底座刹车片组件与所述车台刹车片组件相夹紧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用于驱动所述车台运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车台向前运动,所述底座刹车片组件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依次顺序间隔设置的底座刹车片,每个所述底座刹车片的前部的下部均设置有第一凸台,每个所述底座刹车片的后部的下部均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底座的前部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底座的后部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台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凸台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二凸台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中。
优选地,所述车台刹车片组件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依次顺序间隔设置的车台刹车片,每个所述车台刹车片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底座刹车片之间的间隔内,当所述刹车系统未启动时,相邻两个所述底座刹车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车台刹车片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73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轮鼓式制动器
- 下一篇:一种旋转行程限位方法及限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