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及其旋转角度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50266.8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2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叶天赠;邓文湘;叶嘉达;凌宏正;廖子润;丘炜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52 | 分类号: | F16D65/52 |
代理公司: | 中山尚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08 | 代理人: | 夏士军 |
地址: | 514700 广东省梅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孔 旋转角度控制装置 自动间隙调整臂 汽车制动器 涨紧弹簧 调整臂 涡轮 蜗杆 芯轴 自动调整功能 单向离合器 传动齿轮 单向棘轮 快速调整 制造成本 行车安全 齿啮合 拨块 壳体 套接 无极 左旋 匹配 配件 驱动 滞后 加工 制造 保证 | ||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及其旋转角度控制装置,壳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一通孔内安装有涡轮,第二通孔内安装有与涡轮相匹配的第一蜗杆,第三通孔内安装有旋转角度控制装置,旋转角度控制装置包括芯轴,以及依次套接在芯轴上的传动齿轮、拨块、涨紧弹簧和第二蜗杆,采用左旋涨紧弹簧作为单向离合器,在圆周方向可以无限等分,工作时无极调整,不存在在现有技术中调整臂旋转角度大于设定值α角,但又不足于驱动单向棘轮齿啮合至下一个齿,只能通过其他机构慢慢补偿的情况,可以快速调整至设定值α角,避免调整臂自动调整功能滞后问题,保证行车安全;且配件较少、加工制造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汽车制动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及其旋转角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是通过控制调整臂旋转角度实现自动调整功能,调整臂旋转角度大于设定值时触发自动调整功能。在现有技术中,旋转角度控制装置是通过相互啮合的单向棘轮齿来实现的,单向棘轮迫于强度等方面考虑,只能在圆周方向设置N齿(通常N为10-20齿)作为调整传动机构。当调整臂旋转角度大于设定值时,棘轮啮合跨过一齿,在制动回程时旋转带动调整机构补偿间隙,当调整臂旋转角度大于设定值,但又不足于驱动单向棘轮齿啮合至下一个齿情况下,只能通过其他机构慢慢补偿,调整臂自动调整动作滞后,如汽车在新装配自动调整臂并调整好初始间隙后,需踩刹车40-60脚才能达到设定的间隙,且现有设计配件较多,加工制造困难,成本较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可快速调整间隙至设定值,且配件较少、加工制造简单,生产成本低的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及其旋转角度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制动器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轴向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安装有涡轮,所述第二通孔内安装有与所述涡轮相匹配的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的一端设置有螺旋弹簧,另一端套设有离合齿轮;所述第一通孔的其中一端设置有控制盘组件,所述控制盘组件包括齿圈;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的轴向相互平行;所述第三通孔内安装有旋转角度控制装置,所述旋转角度控制装置包括芯轴,以及依次套接在所述芯轴上的传动齿轮、拨块、单向离合组件和第二蜗杆,所述传动齿轮与齿圈相啮合,所述第二蜗杆与离合齿轮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内设置有轴向延伸的插槽,所述拨块具有可轴向插入所述插槽内并能相对其径向转动的插块,所述插槽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插块的径向宽度,使得在所述插槽和插块之间形成有转动间隙α;当所述传动齿轮旋转α°后,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拨块同步转动;当所述拨块和第二蜗杆均为逆时针旋转时,所述拨块和第二蜗杆相对转动;当所述拨块和第二蜗杆均为顺时针旋转时,所述拨块和第二蜗杆呈锁止状态无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单向离合组件包括涨紧弹簧,所述涨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拨块的第一轴向凸缘和第二蜗杆的第二轴向凸缘的外圆面过盈连接。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传动齿轮与第一轴向凸缘之间形成有涨紧空间,所述涨紧弹簧的一端位于所述涨紧空间内。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插槽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当所述传动齿轮顺时针旋转α°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插块的侧壁相抵,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拨块顺时针旋转;当所述传动齿轮逆时针旋转α°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插块的侧壁相抵,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拨块逆时针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未经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02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增强碳/碳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自检的鼓式刹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