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7211.X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9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华;郑红朝;何火雷;臧东;林士国;范小鹏;熊昌武;孙东辉;孙春光;李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安隆科润(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96 | 分类号: | B01J23/96;B01J38/60;B01J38/64;B01J38/48;B01J38/52;B01J38/54;B01J38/56;C07D24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299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再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剂的再生方法,该方法先将失活催化剂用酸性水溶液溶解,加入疏水性有机溶剂,搅拌升温到50~100℃,分批加入金属粉末还原剂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取滤饼用于下步反应;将所得滤饼用碱性水溶液溶解,加入水溶性有机溶剂,将所得液体置于反应釜中,加压至2‑4MPa,升温至80‑200℃,加入双氧水保温反应;反应结束后,降温,加入还原剂水溶液,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所得滤饼即为再生后的催化剂。该方法可以降低催化剂使用成本,为该技术工业化提供可能;催化剂的再生工艺简单、安全,所用试剂均为常用试剂,无毒无害、环保安全、成本低廉,实施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加氢制备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所用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是一种高效光稳定剂,被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油漆、纤维、化妆品等制品中,能够抑制或延缓聚合物材料的老化,减少日光对人体的伤害的物质,其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消费量仅次于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主要包括UV-P,UV-326,UV-327,UV-328,UV-329,UV-234和UV-928等品种。
苯并三氮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反应。首先需要通过重氮偶合反应合成对应的偶氮中间体,再由偶氮中间体还原得到苯并三氮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其中还原过程易产生较多副产物,是合成苯并三氮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关键步骤。工业生产的还原法主要有:锌粉还原法、硫化物还原法、水合肼-锌粉还原法、水合肼-铝粉还原法、葡萄糖-锌粉还原法和葡萄糖-铝粉还原法等,这些方法工艺技术成熟,但生产工艺环境污染大、“三废”生成量高且后处理困难,因此,催化加氢还原法合成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等绿色合成技术被提出和广泛研究,专利US4219480、US3978074、US3978074、US5187289等报道了在间歇式反应装置中利用催化氢化法合成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专利CN104610179和CN105153058公开了利用连续化催化加氢的方法制备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其反应方程式为:
通式I,II,III中,
R1为H,Cl,含C1-4烷基,C1-4的烷氧基,羧基或磺酸基中的一种;
R2为H,Cl,含C1-4烷基或含C1-4的烷氧基中的一种;
R3为H,含C1-12烷基或含C1-4烷基的苯烷基中的一种;
R4为H,Cl,OH或含C1-4的烷氧基中的一种;
R5为H,Cl,含C1-12烷基,含C1-12烷氧基,苯基,含C1-8烷基苯基或含C1-4烷氧基苯基中的一种。
这些文献报道所选用的催化剂主要是雷尼镍催化剂和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雷尼镍催化剂存在选择性差、用量大且易燃等缺点,而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由于其用量小,转化率和选择性好而被大量的研究,主要选用的是铂、钯、铑等贵金属中的一种或两种负载于活性炭上制得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然而由于偶氮中间体一般纯度不高,且还原环化反应十分复杂,使得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易失活,限制了催化加氢法合成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目前报道的催化加氢法合成紫外线吸收剂的工艺中,都未报道催化剂的再生技术,也就无法实现催化剂的重复利用,从而使该技术因催化剂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工业化,因此,开发该类专用催化剂的再生技术对于该工艺技术的工业化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安隆科润(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利安隆科润(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72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