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子齿模块、定子、电机及该定子齿模块内的绕组绕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1203.9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6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冉建康;罗玉龙;周培良;谭建华;余宁;管良围;马国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4 | 分类号: | H02K1/14;H02K1/16;H02K3/28;H02K3/34;H02K3/38;H02K3/50;H02K15/085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严波 |
地址: | 315104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组 定子齿模块 绕组绕制 竖向凸条 电机 绝缘骨架 绕线槽 支撑套 绕制 压紧 电机槽满率 相邻线圈 右支撑板 制造成本 左支撑板 定子齿 后挡板 前挡板 绕线机 | ||
1.一种定子齿模块,包括定子齿(1)、绝缘骨架(2)以及绕组(3),所述绝缘骨架(2)套接在定子齿(1)上,所述绝缘骨架(2)上设有前挡板(21)、后挡板(22)以及位于前挡板(21)与后挡板(22)之间的支撑套(23),所述前挡板(21)、后挡板(22)和支撑套(23)合围形成绕线槽(24),所述绕组(3)绕制在绕线槽(2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23)为一个由上支撑板(231)、下支撑板(232)、左支撑板(233)和右支撑板(234)合围后形成封闭的框形结构,所述左支撑板(233)和右支撑板(234)的外表面后端处均设有一个竖向凸条(25),所述绕组(3)包括均由单根导线绕制而成的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32),所述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32)所包含的线圈匝数相同,所述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32)所使用的导线线径相同,所述第一线圈组(31)中的所有线圈从前到后依次紧密地绕制在竖向凸条(25)与前挡板(21)之间的支撑套(23)上,所述第二线圈组(32)中的所有线圈从后到前依次紧密地绕制在第一线圈组(31)上,且所述第二线圈组(32)的绕制方向与第一线圈组(31)的绕制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线圈组(32)中最后端的线圈压紧在第一线圈组(31)中最后端的线圈以及后挡板(22)和/或竖向凸条(25)上,所述第二线圈组(32)中的其他任意一个线圈压紧在第一线圈组(31)中的其中两个相邻线圈上,所述前挡板(21)上设有前引线槽(211),所述第一线圈组(31)的前端引线穿过前引线槽(211)伸出在绕线槽(24)外,所述后挡板(22)上设有后引线槽(221),所述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32)的后端引线均穿过后引线槽(221)伸出在绕线槽(24)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组(32)中最后端的线圈到支撑套(23)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二线圈组(32)所使用的导线线径的倍,且不大于第二线圈组(32)所使用的导线线径的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组(32)中最后端的线圈到支撑套(23)外表面的距离为第二线圈组(32)所使用的导线线径的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凸条(25)上端与上支撑板(231)的外表面齐平,所述竖向凸条(25)下端与下支撑板(232)的外表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凸条(25)的后端与后挡板(22)连接成一整体,所述竖向凸条(25)包括限位部(251)和导向部(252),所述导向部(252)位于限位部(251)的外侧,所述限位部(251)具有一个朝前设置的限位面(2511),所述导向部(252)具有一个导向斜面(2521),所述导向斜面(2521)外侧与后挡板(22)的前表面连接,所述导向斜面(2521)内侧与限位面(2511)的外侧连接,所述导向斜面(2521)从外到内逐渐向前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2521)呈S形,所述导向斜面(2521)的外侧与后挡板(22)的前表面相切,所述导向斜面(2521)的内侧与限位面(2511)的外侧相切。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3)还包括由单根导线绕制而成的第三线圈组(33),所述第三线圈组(33)和第一线圈组(31)所包含的线圈匝数相同,所述第三线圈组(33)和第一线圈组(31)所使用的导线线径相同,所述第三线圈组(33)中的所有线圈从前到后依次紧密地绕制在第二线圈组(32)上,且所述第三线圈组(33)的绕制方向与第二线圈组(32)的绕制方向相反,所述第三线圈组(33)中最前端的线圈压紧在第二线圈组(32)中最前端的线圈以及前挡板(21)上,所述第三线圈组(33)中的其他任意一个线圈压紧在第二线圈组(32)中的其中两个相邻线圈上,所述第二线圈组(32)和第三线圈组(33)的前端引线均穿过前引线槽(211)伸出在绕线槽(24)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20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