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44003.3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0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陈祖响;李凯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F24F110/12;F24F110/22;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50;F24F110/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处理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容易确保送入室内的新风的温湿度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设有新风口(XF)、排风口(PF)、送风口(SF)及回风口(HF),所述壳体(11)的内部被隔出从所述新风口(XF)直至所述送风口(SF)的送风路径(FL1)和从所述回风口(HF)直至所述排风口(PF)的排风路径(FL2),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12),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包括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的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系统及该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办公居住环境的要求、尤其是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为了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需要将新鲜的室外空气(即新风)引入室内,因此,具有引入新风功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等也越来越普及。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其具有引入新风功能,并且,其在供气路径(即送风路径)上的比纸热交换器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因此,高湿度的室外空气可在经除湿热交换器除湿之后经由纸热交换器进行换热,然后再送到室内,因此,不仅可将新风引入室内,还可向室内供给湿度较小的新风。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也具有引入新风功能,并且,其在送风路径上的比纸热交换器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冷却器,利用冷却器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冷却除湿,因此,不仅可将新风引入室内,还可向室内供给湿度较小的新风。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1730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CN203823945U
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纸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改善除湿后的空气温度,因而会影响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经冷却后的低温新风直接送入室内,因而也会影响用户体的感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及该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容易确保送入室内的空气的温湿度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包括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设有新风口、排风口、送风口及回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被隔出从所述新风口直至所述送风口的送风路径和从所述回风口直至所述排风口的排风路径,在所述送风路径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多个所述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元件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送风路径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多个换热元件包括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的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因此,能在向室内送风之前对空气进行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多种调节,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冷模式,所述第二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例如,在室外温度较低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以制热模式进行工作,能将湿度较小的新风从室外引入室内,且能避免从室外引入的新风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需求,另一方面,例如,在室外温度较高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容易将足够凉爽的新风引入室内,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4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