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字型前副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52122.3 | 申请日: | 201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2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翁盛锋;杨天洪;李少安;徐晓华;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横梁 右侧梁 左侧梁 侧梁 前副车架 井字型 前横梁 上下盖 内腔 上板 下板 整车 结构一致 连接插口 连接设置 汽车制造 柔性连接 整体连接 安装点 操控性 副车架 舒适性 衬套 盖合 口字 上片 尾端 下片 车身 匹配 阻隔 震动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设计领域,具体为一种井字型前副车架。各个安装点刚度较高,提升了整车操控性。副车架和车身处采用了衬套柔性连接,有效的阻隔了来自路面的震动,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包括前横梁、左侧梁、右侧梁、后横梁,前横梁两侧向下分别设置左侧梁和右侧梁,而左侧梁和右侧梁尾端插入后横梁头、尾顶部整体连接成为口字或井形状;其中:所述左侧梁、右侧梁结构一致互为镜像,包括侧梁上板、侧梁下板,两者上下盖合设置,侧梁上板、侧梁下板上下盖合设置后,内部形成侧梁内腔;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片、后横梁下片,两者盖合连接设置,并在其内部形成后横梁内腔;后横梁在匹配左侧梁和右侧梁连接处设置连接插口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设计领域,具体为一种井字型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关于能源的争议是现在最前沿的技术问题,所以不断出现了各种新能源车,它不需要单独依赖汽油,0排放,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在现有技术结构下需要将现有燃油机车的副车架结构改为电动汽车进行使用,现有技术下副车架结构为汽车底盘悬架系统的一部分,目前常见的副车架种类有全框式(“口”型)、半框式(“H”型)及元宝梁。副车架上都具有控制臂安装位置、转向器总成安装位置、发动机悬置安装位置以及稳定杆总成安装位置,副车架和上述总成连接在一起后再通过螺栓连接在车身上,使得路面传入的振动激励通过副车架结构的缓冲,再传递到车身时,振动会大幅度降低,从而提升了整车的舒适性;另外副车架结构的刚度比车身更大,悬挂连接在副车架上的刚度比直接连接在车身上的刚度更大,也更容易调校,进一步提升了汽车底盘系统的刚度及操控性;
一般框型副车架前横梁,后横梁,纵梁都由两片冲压件焊接的结构,此种结构会形成较多的焊缝,焊缝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发生开裂,重量也有些超标。悬置安装支架挂在后横梁上,悬置安装点的Z向刚度提升困难,有因上面限制的情况,汽车的承载上会因续航里程对整车重量进行重量搭配,匹配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更加限制了现有技术的框型副车架在汽车技术领域应用,而且为了应对前述的参数需求调整,必须进一步采用更加简单的零件结构,而且整体组装需求要容易便于生产,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字型前副车架,一种轻量化的方案,各个安装点刚度较高,提升了整车操控性。副车架和车身处采用了衬套柔性连接,有效的阻隔了来自路面的震动,提升整车的舒适性。使用在汽车中,作为平台化产品,为整个车型的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井字型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侧梁、右侧梁、后横梁,前横梁两侧向下分别设置左侧梁和右侧梁,而左侧梁和右侧梁尾端插入后横梁头、尾顶部整体连接成为口字或井形状;其中:所述左侧梁、右侧梁结构一致互为镜像,包括侧梁上板、侧梁下板,两者上下盖合设置,侧梁上板、侧梁下板上下盖合设置后,内部形成侧梁内腔;所述侧梁内腔竖向还设置至少1只定位安装管A,定位安装管A竖向连接侧梁上板的底侧和侧梁下板的顶侧;
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片、后横梁下片,两者盖合连接设置,并在其内部形成后横梁内腔;后横梁在匹配左侧梁和右侧梁连接处设置连接插口A,所述连接插口A由后横梁上片、后横梁下片分别纵向设置的夹口插板的上、下组合成管形,头端开口不密封形成连接插口A;
所述侧梁下板的尾端还设置有尾翼大板片部,尾翼大板片部设置若干个定位安装管孔B;
匹配定位安装管孔B的设置位置在后横梁上片以自身设置的定位安装管孔A为安装点,竖向朝下设置定位安装管B,定位安装管B顶部固定在后横梁的后横梁上片上,朝下穿过在同一轴线位置设置在侧梁上板的定位安装管孔C,并继续朝下穿过定位安装管孔B抵达最底端的后横梁下片设置的定位安装管孔D中,并露出定位安装管孔D外侧后被螺栓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21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承载结构及其设置有承载结构的矿用自卸车车架
- 下一篇:前副车架前横梁与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