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10580.6 | 申请日: | 201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05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钟海兵;王涛;袁昌荣;吴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板 底板 隔板 车用动力电池 金属架 模组 导热 本实用新型 液流通道 腔室 传热效率 单体电池 底板接触 底部敞口 冷却结构 铜锡合金 有效地 竖向 镶嵌 电池 室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底部敞口的箱体(1)、位于箱体(1)内的金属架(2)和位于箱体(1)的底部的冷却板(4),金属架(2)具有水平的底板和多个竖向的隔板,任意相邻的两个隔板与底板构成腔室,与腔室一一对应的多个单体电池(3)位于腔室内并与隔板接触;冷却板(4)具有液流通道,冷却板(4)靠近箱体(1)的一面与金属架(2)的底板贴在一起,且冷却板(4)上镶嵌有多个由铜锡合金制成的导热块(43),导热块(43)的一面与底板接触,另一面位于液流通道的壁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过温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单体电池温度过高或者单体电池之间温差过大,均会影响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与效率,所以,有必要通过冷却装置来调节电池温度。
目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采用的冷却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电池模组与冷却板之间通过导热垫来传递热量,所以除了造成传热路径上增加有导热垫本身的热阻,还增加有电池模组与导热垫之间的接触热阻以及导热垫与冷却板之间的接触热阻,这些热阻环节会使传热效率降低,导致电池有过温的风险。因此,如何提高电池模组与冷却板之间的传热效率,以降低电池过温的风险,成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该车用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过温的风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模组,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敞口;
位于所述箱体内的金属架,所述金属架具有水平的底板和多个竖向的隔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与所述底板构成腔室;
与所述腔室一一对应的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位于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隔板接触;
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液流通道的冷却板,所述冷却板靠近所述箱体的一面与所述金属架的底板贴在一起,且所述冷却板上镶嵌有多个由铜锡合金制成的导热块,所述导热块的一面与所述底板接触,另一面位于所述液流通道的壁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金属架的材质为铝。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导热块43的形状为圆柱体。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多个所述导热块按阵列均匀排布。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导热块的横截面积为3cm2~9cm2。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热块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腔室沿所述液流通道内液流方向上的宽度。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冷却板的与所述底板接触的一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不大于1.6,所述底板与所述冷却板接触的一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不大于1.6。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腔室的数量为6个~9个。
优选地,在上述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所述冷却板内的冷却液为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动力电池模组中,冷却板直接与盛装单体电池的金属架贴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避免了引入导热垫,所以能够减小电池到冷却板之间的传热路径上的热阻。同时,通过在冷却板上镶嵌由铜锡合金制成的导热块,可以使传热效率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动力电池模组的冷却结构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过温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105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