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1181.8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62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单小林;唐丽娟;吴亚云;李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模组 汇流排 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 输出端 汇流排组件 高压线束 转接 电芯 电动车辆 安装座 电池包 串联 本实用新型 负极连接 依次串联 正极连接 同一端 短路 失火 走线 生产成本 挤压 邻近 概率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辆,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安装座、多个串联汇流排、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转接汇流排,串联汇流排用于将电芯依次串联,第一电极用于与位于纵向上的一端的电芯的正极连接,第二电极用于与位于纵向上的另一端的电芯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具有第一输出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与转接汇流排连接,转接汇流排具有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均邻近安装座的同一端设置。由此,不仅避免了将高压线束布置在电池模组的两侧,降低了高压线束被挤压造成短路失火的概率,而且减少了高压线束的走线长度,节约了电池模组生产成本、降低了电池模组的重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电池包是电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模组是电池包的核心部件。然而,现有的电池模组的电极输出端位于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不仅导致高压线束需要布置在电池包长度方向的两侧上,从而在电动车辆发生碰撞时,容易因为高压线束被挤压产生短路导致失火,而且电动车辆上的低压线束与高压线束会出现平行走线,会导致高压线束与低压线束之间出现电磁干扰,降低电池管理系统的信号采集准确性,进而若将高压线束布置在电池模组上方,又会导致电池包的高度过高,占用整车空间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所述电池模组具有多个沿纵向依次分布的电芯,每个所述电芯具有沿横向分布的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所述汇流排组件包括:安装座、多个串联汇流排、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转接汇流排,所述多个串联汇流排用于将多个所述电芯依次串联,所述第一电极用于与位于纵向上的一端的电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用于与位于纵向上的另一端的电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具有第一输出端,所述转接汇流排、所述串联汇流排、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均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转接汇流排连接,所述转接汇流排具有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均邻近所述安装座的同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串联汇流排呈两列分布且每列均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位于两列所述串联汇流排中同一列或不同列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汇流排在横向上夹在两列所述串联汇流排之间,所述转接汇流排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输出端形成在所述转接汇流排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排组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大体为U形且在横向上位于两列所述串联汇流排之间,所述转接汇流排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限定出的U形空间内,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位于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的对侧的插接端子,所述插接端子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内限定出两列安装槽以及夹在两列安装槽之间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有台阶面,所述串联汇流排、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多个安装槽上,所述转接汇流排设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柔性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台阶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串联汇流排、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各自分别与相应的安装槽卡接,所述转接汇流排与容纳槽通过热熔定位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汇流排、所述串联汇流排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朝远离所述安装座方向凸出的拱形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均伸出所述安装座外且具有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上设有安装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电池模组的汇流排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11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锰酸锂软包宽温锂电池
- 下一篇:动力电池模组装配铜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