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71615.1 | 申请日: | 201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46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5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补偿装置 无线充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 客户终端 无线充电 物联网 副边 发射装置 车辆停放位置 感应交流电压 接收线圈回路 网络控制中心 无线传输效率 谐振 传输功率 感应装置 交变磁场 信息提示 状态发送 磁耦合 对准性 内嵌式 有效地 停泊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电动汽车无线传输效率的问题,无线充电中原边补偿装置内的高频交流会产生交变磁场,相应的在副边补偿装置内产生感应交流电压,通过副边补偿装置接收线圈回路发生谐振,此时传输功率和效率最大。本系统是通过内嵌式感应装置,通过网络控制中心,将车辆磁耦合状态发送至客户终端,客户终端根据信息提示,改变车辆停放位置,使电动汽车停泊时与发射装置对准性较高,既能经济有效地利用电能,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联网、无线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低噪声、零排放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接触式充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对电动汽车采用无线充电技术更加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分为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有线充电在电能传输过程中易产生火花,影响用电设备的寿命和安全,同时维护困难、灵活性较差,在雨雪等恶劣环境下充电困难。而无线充电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能够减少对电网冲击的影响。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同时还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在安全维护方面的问题。
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工作方法是基于物联网应用将移动终端与无线充电场所数据进行融合,实现通过移动终端查询、操作电动汽车无线开关进行无线充电和查询。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相融合应用于网络中,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相通互联,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信息共享可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过网络控制中心对无线充电区域进行智能优化,解决无线充电能量加密,如何智能取电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置于停车区的原边补偿装置和置于车内的副边补偿装置,原边补偿装置连接DC/AC模块,DC/AC模块连接AC/DC模块,AC/DC模块连接交流电源和嵌入式感应装置,嵌入式感应装置连接网络控制中,网络控制中心连接客户端,副边补偿装置连接AC/DC装置,AC/DC装置连接蓄电池;
原边补偿装置用于与副边补偿装置配对,并将配对信息发送至嵌入式感应装置;用于将通过DC/AC模块和AC/DC模块后的高频电流转换为磁场;
嵌入式感应装置用于接收原边补偿装置采集到的信息,并判断原边补偿装置和副边补偿装置的耦合度是否达标,最后将判断结果转发至网络控制中心;
网络控制中心用于收发客户端的信息,并根据客户端的信息控制嵌入式感应装置;
副边补偿装置用于接收原边补偿装置发送的磁场,并将磁场转化为感应电流,最后将感应电流通过AC/DC装置转换后输送至蓄电池。
AC/DC模块用于将工频交流转换为直流,DC/AC模块用于将直流逆变为高频交流。
交流电源与AC/DC模块间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通过嵌入式感应装置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电动汽车无线传输效率的问题,无线充电中原边补偿装置内的高频交流会产生交变磁场,相应的在副边补偿装置内产生感应交流电压,通过副边补偿装置接收线圈回路发生谐振,此时传输功率和效率最大。本系统是通过内嵌式感应装置,通过网络控制中心,将车辆磁耦合状态发送至客户终端,客户终端根据信息提示,改变车辆停放位置,使电动汽车停泊时与发射装置对准性较高,既能经济有效地利用电能,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716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