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26123.8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85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劲松;夏晨龙;刘俐;杨志豪;殷爽;曾毅;邢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2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配线结构 山地城市 上行线路 下行线路 车站 减小 地下 轨道交通车站 地面道路 上下重叠 施工工期 有效解决 运营车辆 大断面 故障车 线距离 线使用 单洞 叠置 埋深 行线 土建 建造 交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布置于单洞双向上下重叠的同一大断面结构之中。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线路埋深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越行站设置、展线距离短、换乘便捷等问题。同时有效减小地下越行车站总体长度、控制土建规模、缩短建造施工工期、减小了对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而且线路运营车辆出现故障时,越行线可作为故障车待避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为提高出行效率,轨道交通车辆可以分为站站停、大站停、直达等不同方式运营。以往轨道交通越行车站配线多采用如图1、图3所示的在车站平行设置方式,车站中间两条线路为站站停慢车线,两侧线路为越行快车线。以往越行车站由于采用平行布置方式,占地规模很大,经常遇到受周围构筑物限制无法设站,造成站点的被迫调整,难以发挥线路越行的功能效果。
在香港、重庆等山地城市,采用以往的平行布置越行线型式,受道路宽度及周边构筑物限制,很难实现在线路上的最佳站点设置越行车站,造成站点的被迫调整,难以发挥线路越行的功能效果。
同时,以往的双岛四线平行布置车站,受运营配线长度、宽度的限制,一般车站规模都较大。实现外侧的换乘需要通过站厅来组织,换乘距离远、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通过立体交叠布置越行线,缩短展线距离,提高换乘的便捷度。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其中所述上行线路包括上行站台、上行正线及上行越行线,所述下行线路包括下行站台、下行正线及下行越行线,所述上行越行线通过单渡线与所述上行正线贯通,所述下行越行线通过单渡线与所述下行正线贯通,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布置于单洞双向上下重叠的同一大断面结构之中。
所述上行正线和所述上行越行线分别位于所述上行站台的两侧,所述下行正线和所述下行越行线分别位于所述下行站台的两侧。
所述上行越行线和所述下行越行线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正线和所述下行正线在高度方向上叠置。
所述上行站台和所述下行站台通过楼梯或扶梯相连通。
一种涉及上述的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形式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行站台和下行站台实现上行正线和下行正线的换乘以及上行越行线和下行越行线的换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解决地下越行车站设置问题:在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越行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立体交叠型式设置越行线,影响道路宽度大幅缩减,越行站点设置的可行性、灵活性大大提高;解决越行车站线路埋深要浅、展线距离要短的关键问题:在保障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将车站融合在大断面的空间结构内,融合后空间结构高度上增加的部分,充分利用山地城市山体顶部空间,轨道交通线路走行的埋深基本不变;解决换乘便捷的运营需求:换乘乘客大多是同站台换乘,部分换乘只需通过中间楼梯就能解决,换乘效率高,总体车站规模小。
在线路埋深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越行站设置、展线距离短、换乘便捷等问题。同时有效减小地下越行车站总体长度、控制土建规模、缩短建造施工工期、减小了对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而且线路运营车辆出现故障时,越行线可作为故障车待避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行布置越行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26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道中央保持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高架车站布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