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发电的降噪耳罩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41367.3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26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孙宇翔;李伊凡;匡育文;张琳;赵欣怡;宫智超;汪金刚;李金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11/14 | 分类号: | A61F11/14;H02K35/02;H02J7/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罩壳体 降噪耳罩 佩戴 充电管理电路 电源管理装置 噪声发电装置 主动降噪装置 蓄电池 噪声传感器 主动降噪 自发电 耳罩 降噪 噪声 申请 扬声器 蓄电池连接 扬声器安装 发电 电路连接 更换电池 节能环保 控制部位 续航能力 野外环境 耳罩壳 体内部 供能 电路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发电的降噪耳罩,电源管理装置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及蓄电池,噪声发电装置通过充电管理电路与蓄电池连接,噪声发电装置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电源管理装置安装在耳罩壳体内部;蓄电池通过降噪开关与主动降噪装置连接,降噪开关的控制部位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主动降噪装置包括主动降噪电路及分别与主动降噪电路连接的第一噪声传感器及扬声器,第一噪声传感器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扬声器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内侧。本申请中的耳罩采用了噪声发电为耳罩供能,提高了降噪耳罩的续航能力,使降噪耳罩更适用于不易更换电池的野外环境,且本申请利用噪声发电,更加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降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的降噪耳罩。
背景技术
根据调查,相当多的作业场所噪声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在高分贝噪音环境长期工作,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且还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危害。
降低噪音通常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为,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以及在人耳处降噪,其中,在音源处降噪为主动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即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抵消掉。在音源处降噪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能够抵消噪声的声音,当前技术中,采用主动降噪(ActiveNoiseCanceling,简称为“ANC”)耳机来实现降噪,具体过程为:先由安置于耳机内的麦克风侦测耳朵能听到的环境噪音;再将噪声信号传至降噪电路,降噪电路进行实时计算得到降噪信号;将得到的降噪信号与放音信号叠加后从耳机中发出来,实现噪音的抑制。
然而现在市场上的主动降噪耳机完全依靠电池进行供电,电池体积大,导致了整个耳机的重量较大,并且由于完全由电池进行供电,其续航能力也较差,并不适合在矿井及建筑工地等不易更换电池的工况中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降噪耳罩的续航能力,使降噪耳罩更适用于不易更换电池的野外环境。
一种自发电的降噪耳罩,包括噪声发电装置、电源管理装置、降噪开关及主动降噪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管理装置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及蓄电池,所述噪声发电装置通过充电管理电路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噪声发电装置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所述电源管理装置安装在耳罩壳体内部;
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降噪开关与所述主动降噪装置连接,所述降噪开关的控制部位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
所述主动降噪装置包括主动降噪电路及分别与所述主动降噪电路连接的第一噪声传感器及扬声器,所述第一噪声传感器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外侧,所述扬声器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主动降噪装置还包括第二噪声传感器及音频叠加器,所述第二噪声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噪声传感器分别连接所述音频叠加器的两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噪声传感器安装在耳罩壳体背向佩戴者的内侧,所述音频叠加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降噪电路连接。
优选地,所述噪声发电装置包括相连的噪声收集单元及噪声发电单元,其中:
所述噪声收集单元为亥姆霍兹共鸣器;
所述噪声发电单元为电磁式动铁型振动能量采集器。
优选地,所述噪声发电装置包括微穿孔硅片、导电支架、敏感压电薄膜、引出电极、薄膜支撑体,其中:
微穿孔硅片和薄膜支撑体分别封闭式固接于筒状导电支架两端,共同围成一封闭空间,形成共振腔;微穿孔硅片上设有多个均布的通孔,微穿孔硅片固置于导电支架的上方,朝向声波入射的方向;薄膜支撑体固置于导电支架的下方,处于共振腔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413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盲人用红绿灯感应眼镜
- 下一篇:适用于大面积创伤的充气式急救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