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械挺柱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12227.0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3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鹏;陈龙华;王锦艳;钱德猛;华从波;朱增怀;颜伟;张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14 | 分类号: | F01L1/14;F01L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梅恒;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腔 推动件 空腔 底端开口 机械挺柱 气门弹簧 安装腔 气缸盖 油液压 本实用新型 空腔分隔 气门升程 输油装置 运行过程 控制器 内侧壁 滑动 底端 壳体 停缸 连通 封闭 申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挺柱机构,包括:壳体,其内设置有朝底端开口的空腔;推动件,沿着所述空腔的内侧壁滑动,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封闭的油腔和朝底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气门弹簧,所述气门弹簧的一端顶在所述推动件的底端上,另一端顶在气缸盖上;控制器,固定在气缸盖上,并通过输油装置连通至所述油腔,用于控制所述油腔内的油液压;通过改变所述油腔内的油液压控制所述推动件在所述空腔内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设计的更加简单,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也相应的提高,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只能实现停缸与正常工作两种模式,本申请实现了无级控制气门升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机械挺柱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和环保理念的日益普及,汽车节能减排愈发受到重视,而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应对爬坡以及加速工况,发动机的功率是有富余的,所以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有很大浪费,而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在不同工况下可以改变气门的升程,从而改变发动机功率,既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又可以减小燃油消耗,减少废气排放,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图1为现有技术的气门升程技术中挺柱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壳体1和支架 7,壳体1上端与凸轮接触,支架7下端与气门杆和气门弹簧接触。通过控制锁销4的位置使支架7处于一下两个工作状态:
停缸状态:此时锁销4将支架7从壳体1上的安装位上释放,使支架7 与壳体1能够产生相对移动;具体的,向空腔22通高压油,使锁销4向远离壳体中心的方向运动,锁销4压缩第一弹簧3,从而使支架7与壳体1分离,支架7可以与壳体1产生相对移动。当凸轮向下压壳体1时,因为支架7下端的气门弹簧强度高于其上端的第二弹簧6,所以凸轮下压壳体1的力转化为支架7向上压缩第二弹簧6,使支架7相对于壳体1产生相向运动,从而使气门不动,实现停缸。
不停缸状态:此时锁销4将支架7锁定在壳体1的安装位上,从而使支架 7与壳体1产生联动;具体的当凸轮的作用在壳体1上的下压力撤销后第二弹簧6的回弹力驱使壳体1与支架7相背运动,支架7恢复到原位,此时再将空腔22的高压油卸掉,锁销4在第一弹簧3的回弹力的作用下向壳体中心位置移动,由于锁销4的存在使支架7锁定在壳体1上的安装位上,从而使支架7 和壳体1接合产生联动,壳体1带动支架7一起向下运动,下压气门向下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液压控制锁销的方式以调整支架在壳体的位置从而实现控制是否实现停缸,上述方案结构较为复杂;且采用锁销控制壳体与支架接合与分离,只能实现停缸与正常工作两种模式,适用性较差;而且采用弹簧的回弹使锁销回位的方式可靠性较低,易出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挺柱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实现无级控制气门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挺柱机构,包括:壳体,其内设置有朝底端开口的空腔;
推动件,沿着所述空腔的内侧壁滑动,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封闭的油腔和朝底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气门弹簧,所述气门弹簧的一端顶在所述推动件的底端上,另一端顶在气缸盖上;
控制器,固定在气缸盖上,并通过输油装置连通至所述油腔,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油腔内的油液压;通过改变所述油腔内的油液压控制所述推动件在所述空腔内的位置。
如上所述的机械挺柱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输油装置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通的油管和连通所述油管与所述油腔的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机械挺柱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管外侧包裹有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油管和所述第一支管的油槽,且所述油管与所述油槽产生相对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122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