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舱上边梁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8825.1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84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孙印飞;闫红光;秦可新;田秀梅;杨东胜;王宇;朱志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蒋爱花;李健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梁 发动机舱 上边梁 车身侧围 本实用新型 碰撞能量 前部 三角形结构 车辆领域 吸收碰撞 抵接 减小 受力 车身 传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发动机舱上边梁和车辆,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包括靠近车辆的前侧设置的前部、靠近车辆的后侧设置的后部和连接所述前部与所述后部的连接部,所述后部包括呈“八”字形布置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的后端用于抵接于车辆的车身。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舱上边梁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形成三角形结构,显著提高了发动机舱上边梁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从而减小传递到车身侧围A柱上的碰撞能量,且使得车身侧围A柱所受到的碰撞能量分散得更加均匀、快速,避免车身侧围A柱受力集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舱上边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与行人、车辆等发生碰撞造成的交通事故通常会给行人、驾驶员造成极大伤害,产生严重后果。随着车辆普及,车辆的安全性能越来越被重视。各国通过对车辆交通事故的研究,不断完善车辆碰撞法规,提高车辆市场准入条件。其中,100%正面碰撞、偏置碰撞时,要求前机舱结构能够引导并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碰撞能量,减小乘员舱变形,降低乘员受到的伤害。
在车辆正面碰撞中,发动机舱上边梁作为机舱上部的传力路径,具有吸收碰撞能量,并将碰撞能量传递到车身侧围零部件的作用。参见图1所示的传统中的发动机舱上边梁,该传统发动机舱上边梁2截面面积较小,所能吸收的碰撞能量少,导致传递到车身侧围A柱1能量较大,并且传统发动机舱上边梁2所受到的碰撞力垂直作用于车身侧围A柱1,且车身侧围A柱1受力面积小,导致车身侧围A柱1上能量集中。此外,该传统发动机舱上边梁2的前部和后部的截面面积相差较小,在碰撞中传统发动机舱上边梁2的后部容易先于前部溃缩,导致传统发动机舱上边梁2所吸收的能量较少。在高速碰撞中(特别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25%小重叠碰撞中),上述设计缺陷会造成车身侧围A柱1严重变形,车身部件侵入乘员舱,造成乘员伤害,同时门窗变形难以开启,乘员无法及时逃生。
因此,希望有一种发动机舱上边梁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舱上边梁,以提高发动机舱上边梁的吸能能力,且使得相应的车身部件受力更加均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舱上边梁,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包括靠近车辆的前侧设置的前部、靠近车辆的后侧设置的后部和连接所述前部与所述后部的连接部,所述后部包括呈“八”字形布置的第一支梁和第二支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的后端用于抵接于车辆的车身。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形成有沿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沿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相互连接以形成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其中,所述空腔形成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的横截面形成有第一“L”形结构,所述外板的横截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L”形结构相对应的第二“L”形结构,所述第一“L”形结构和所述第二“L”形结构相互对接以形成所述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梁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支梁空腔,所述第二支梁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支梁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舱上边梁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支梁的内边缘布置以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支梁空腔,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支梁的内边缘布置以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围合形成第二支梁空腔,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和/或所述第一支梁空腔和/或所述第二支梁空腔内设置有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一支梁和所述第二支梁的加强连接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8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