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42200.3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2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庞玲;井国庆;刘大园;姚力;江万红;蔡小培;巫江;杨吉忠;郝远行;刘伟;吴承锦;苏乾坤;王根平;邵帅;王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3/00 | 分类号: | E01B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枕本体 轨枕结构 重载铁路 承轨台 分布设置 无缝线路 运营成本 捣固 道床 咬合 填充 铺设 建造 | ||
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以有效提高道床阻力和无缝线路稳定性,且有利于降低线路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铺设于道砟上的轨枕本体顶部具有左侧承轨台、右侧承轨台。所述轨枕本体的底面上分布设置有沟槽,经捣固的道砟凸入填充各沟槽且与轨枕本体产生咬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轨道,特别涉及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夏季高温季节,无缝线路的钢轨内部会产生巨大的温度压力,容易引起轨道横向变形。在列车动力或人工作业等干扰下,轨道弯曲变形有时会突然增大,这一现象常称为胀轨跑道,在理论上称为丧失稳定,这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是个极大的威胁。
无缝线路稳定性主要通过轨枕横向阻力来实现。轨枕承受来自钢轨的各向压力,并弹性地传布于道床,同时能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特别是轨距和方向。轨枕应具有必要的坚固性、弹性和耐久性,并能便于固定钢轨,有抵抗纵向和横向位移的能力。随着高速和重载铁路发展,速度和轴重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西北沙漠高温地区、东北严寒地区,对无缝线路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曲线、严寒冰雪线路等复杂条件下对道床阻力提出更高要求,产生普通混凝土轨枕整体协调性和阻力值不足的问题。尤其如莫喀高铁时速400km/h铁路,客货共线和复杂天气运营技术条件下和俄罗斯宽轨距结构,无缝线路轨温变化幅度超过120℃,比我国大部分区域高20℃左右,需要更高道床阻力,因此对有无缝线路稳定性和道床阻力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高速铁路或者重载铁路道床阻力提高方法主要是喷施聚氨酯道砟胶和加长、加密、加厚轨枕。以上方案在应用过程中有以下问题:
1、喷涂道砟胶,用量巨大,成本高,道砟胶造价超过轨道结构本身,难捣固维修,难于调整轨道几何形位。
2、加长轨枕导致道砟和路基工程费用增加,如加长0.1m,道床阻力提高不到2%,但每公里约增加道床修建费用300万人民币,效果并不显著;加厚方法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同时对轨枕施工、轨道养护维修造成影响。
3、加密轨枕结构,如俄罗斯混凝土枕,每千米轨枕配置标准为1840根,高于我国轨枕配置标准为每千米1667根,导致轨枕间距降低,不利于大型捣固机械施工作业,容易碰撞、损伤轨枕和养护机械捣固镐。
4、加厚轨枕结构,增加轨枕厚度后,提高材料成本,同时不利于轨枕生产制造,容易产生微裂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以有效提高道床阻力和无缝线路稳定性,且有利于降低线路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铺设于道砟上的轨枕本体顶部具有左侧承轨台、右侧承轨台,其特征是:所述轨枕本体的底面上分布设置有沟槽,经捣固的道砟凸入填充各沟槽且与轨枕本体产生咬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高轨枕-道床侧向约束,增强道砟-轨枕咬合力和剪切效应,显著增强轨枕横向阻力;与常规普通混凝土轨枕一样,便于轨道养护维修;与加厚加长相比,显著降低轨枕成本,尤其是轨道建造费用;适用于莫喀高铁时速400km有砟道床结构、客货共线以及复杂天气运营技术条件等,能够提供更高道床阻力和无缝线路稳定性,进而允许降低道床砟肩高度,防治飞砟几率,有利于降低线路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八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和重载铁路阻力增强轨枕结构实施例2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42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