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1802.8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83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涛;石顺;周蓝宇;王尧新;秦雪猛;冯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李国红;刘冬梅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加压 实验系统 超临界 工作段 冷凝器 视窗 本实用新型 超临界状态 涡流流量计 机械设备制造 长期运行 环状连接 颗粒沉积 颗粒模拟 颗粒运动 运动观测 作用转变 冷凝 水排放 热工 沉积 水力 计量 流出 回收 研究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包括顺序环状连接的冷凝器(1)、涡流流量计(2)、加热加压段(3)和工作段(4),其中,涡流流量计(2)计量从冷凝器(1)中流出的水,该水流入加热加压段(3)后,经加热加压段(3)的加热加压作用转变为超临界状态,流入工作段(4)中进行颗粒模拟物质的运动观测,最终工作段中的水排放至冷凝器(1)冷凝后回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可以用于研究超临界状态中的颗粒运动沉积规律,便于提出解决颗粒沉积的措施。该系统能够在工作条件下长期运行,有利于机械设备制造、热工水力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发电与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水,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因高温而膨胀的水的密度和因高压而被压缩的水蒸气的密度正好相同时的水。此时,水的液体和气体便没有区别,完全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呈现高温高压状态的液体。
超临界火电技术由于参数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超临界锅炉只能采用直流锅炉,在超临界锅炉内随着压力的提高,水的饱和温度也随之提高,汽化潜热减少,水和汽的密度差也随之减少。与超临界压力时的情况相同,当水被加热到相应压力下的相变点(临界温度)时即全部汽化。
变压运行的超临界直流锅炉在亚临界压力范围和超临界压力范围内工作时,都存在工质的热膨胀现象;并且在亚临界压力范围内可能出现膜态沸腾,在超临界压力范围内可能出现类膜态沸腾。蒸汽膜的绝缘性使热量交换变得很差,以致锅炉管壁壁面会达到很高的温度,而有烧毁的危险。
超临界直流锅炉要求汽水品质高,凝结水需进行100%除盐处理。因此,在汽包运行过程中,如果能够直观的看到加热管内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找出去除或减小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方法。
超临界水冷反应堆是六种第四代未来堆芯中唯一的水冷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通道独特而复杂,承受兆瓦级高热流密度和强核热反馈。清华大学、中国核动力院、华北电力大学等机构都曾搭建超临界水流动实验台架,但由于受到高温高压等实验技术的限制,只能采用数值模拟等非可视的方法,对超临界压力下的颗粒运动进行分析。
因此,超临界实验视窗系统对颗粒物运动的可视化,有利于研究颗粒物在超临界状态下的运动沉积规律,提出相应解决颗粒沉积的措施。
由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研究出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设计出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涡流流量计、加热加压段和工作段,通过加热加压将水变为超临界状态,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工作段透明视窗内颗粒的运动状态,记录颗粒运动轨迹,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临界视窗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顺序环状连接的冷凝器、涡流流量计、加热加压段和工作段,其中,涡流流量计计量从冷凝器中流出的水,该水流入加热加压段后,经加热加压段的加热加压作用转变为超临界状态,流入工作段中进行颗粒模拟物质的运动观测,最终工作段中的水排放至冷凝器冷凝后回收。
其中,所述工作段包括圆环形的通道、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入口管道的轴线与环形通道的对称轴平行,并设置于对称轴的任一侧;所述出口管道的轴线与通道的对称轴重合,并与入口管道的轴线平行。
在加热加压段中包括水压泵、稳压计和加热装置,水压泵与稳压计连接并向其泵水,稳压计将水压稳定在22.1-25MPa,水流入加热装置11;加热装置11加热流入其内的水,使水达到超临界状态。
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管道与冷却水箱上端的入口管道连接,在冷却水箱下端的出口管道与冷却水泵的入口管道连接,冷却水泵的出口管道与冷凝器的入口管道连接;优选在冷凝器和冷却水泵之间还设置有涡流流量计,用以记录和调节冷却水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18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壤接触角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前散射测尘仪样气池用光电检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