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5418.5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53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尤甜甜;张宝秀;饶译鹏;何一太;邱鹏;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F02M25/0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曹政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罐控制阀 文丘里管 连接端 第一端 发动机中冷器 连接结构 出气端 冷连接 连接管 中冷器 进气 碳罐 本实用新型 油气转换 进气端 进气管 发动机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具有:文丘里管;中冷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进气端上;碳罐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进气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碳罐控制阀连接管,其第一端与碳罐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碳罐控制阀连接;中冷器连接管,其第一端与中冷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中冷器连接;进气管,其第一端与进气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发动机连接,能很大程度上优化油气转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一般发动机碳罐控制阀出来的油气、增压后中冷器出来的气体直接进入到进气口处,由于中冷加压后的气体的压力比碳罐控制阀出来的油气压力大,无法将两者油气混合后进入到发动机进气口处,则碳罐控制阀出来的油气和中冷器加压后的气体则是通过两根管子进入到进气口处,由于进气口的压力比碳罐控制阀的压力大不了多少,油气无法完全的吸附到进气口处,导致油气转换效率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很大程度上优化油气转换效率的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具有:
文丘里管;
中冷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气端上;
碳罐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
进气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
碳罐控制阀连接管,其第一端与所述碳罐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碳罐控制阀连接;
中冷器连接管,其第一端与所述中冷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中冷器连接;
进气管,其第一端与所述进气连接端连接,第二端与发动机连接。
所述碳罐连接端、中冷连接端、进气连接端外周均设有凹槽,并设有密封圈套装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碳罐连接端、中冷连接端、进气连接端端部均为锥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碳罐控制阀出来的管子与中冷器加压后出来的管子通过文丘里管相连,通过中冷器加压后出来的高正压的气带走碳罐控制阀的出来较低压的气,能很大程度上优化油气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的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的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文丘里管,11、碳罐连接端,12、中冷连接端,13、进气连接端,2、碳罐控制阀,3、碳罐控制阀连接管,4、中冷器连接管,5、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3,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及碳罐控制阀连接结构,具有:
文丘里管;
中冷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进气端上;
碳罐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
进气连接端,设置在文丘里管的出气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54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层叠的中冷器装置
- 下一篇:涡轮增压器机芯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