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42307.5 | 申请日: | 2018-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0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邓杨;胡越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杨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B01L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孙国栋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流控芯片 电极层 加热电极 微流道 本实用新型 微流控 测温 加热 测量 测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电极层和微流道层,微流道层位于电极层上方,电极层至少包括微加热电极,微加热电极用于测量温度和控制温度。该微流控芯片了实现对针对位置的加热和测温,提高了微流控测试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快速诊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又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依托微纳加工技术(MEMS),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有机合成、微反应器、化学分析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流控技术可以将复杂、繁琐、庞大的实验室简化为一张尺寸极小的微流控芯片,这一技术的实现为检测设备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可穿戴设备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等的体液检测提供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可穿戴设备的芯片需要具有一定柔性和更小型化。另外,随着检测庞大数量的增加,微流控技术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次性检查卡片需要检查准确性不断提高,而量产成本需要不断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电极层和微流道层,微流道层位于电极层上方,电极层至少包括微加热电极,微加热电极用可测量温度和控制温度。
优选地,微流道层包括流道层,流道层包括进液口,流道,药剂固定区,测试区,其中,进液口通过流道依次连接药剂固定区和测试区。
优选地,电极层包括基底,电极层包括基底,微加热电极位于基底上,微加热电极上方依次设置有介电层和测试电极。
优选地,电极层还包括基底和测试电极,在基底的上表面存在互斥的第一预设区域和和第二预设区域,微加热电极位第一预设区域,测试电极位于第二预设区域。
优选地,微加热电极的材料为铂,金,铜或者铝。
优选地,介电层的材料为介质电无机薄膜或者有机高分子薄膜。
进一步优选地,介质电无机薄膜选用二氧化硅或氮硅化合物SiNx薄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中加入微加热电极,实现对针对位置的加热和测温,提高微流控测试的准确性,针对该微流控芯片,可以利用现有工艺设备进行低成本量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道层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孔层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独的流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流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流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微流道的方法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测试电阻即为测试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杨,未经邓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423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流控长液路混合器
- 下一篇:一种腐蚀性液体试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