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服役温度区间内的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67512.7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9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那景新;慕文龙;谭伟;秦国锋;栾建泽;申浩;高原;吴懿融;杨佳宙;刘浩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姜美洋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载杠杆 粘接 铰接 连接件 疲劳性能测试 中心铰接 下端 本实用新型 第二连接件 第一连接件 温度区间 加载杆 加载孔 上端 固定板连接 拉力传感器 输出轴端部 对称设置 固定板 油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服役温度区间内的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包括:固定板;多个第一连接件,其与固定板连接;多个粘接接头,其上端与第一连接件铰接;多个第二连接件,其与粘接接头的下端铰接;多个第一加载杠杆,其中心两侧对称设置多个加载孔,并通过加载孔与第二连接件铰接;第三连接件,其与第一加载杠杆的中心铰接;多个第二加载杠杆,其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件铰接;第四连接件,其与第二加载杠杆的中心铰接;第三加载杠杆,其两端分别与第四连接件铰接;第一拉力传感器,其上端安装在油缸的输出轴端部;下端与加载杆固定连接,加载杆下端与第三加载杠杆的中心铰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能够调整粘接接头载荷比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服役温度区间内的复合材料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使用新材料实现车身轻量化是解决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近年来复合材料(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逐渐广泛。鉴于车身复杂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实现多种材料的混合使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技术逐渐成为制约新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粘接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连接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结构、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同时粘接结构具有承载面积大、应力分布均匀、疲劳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新材料车身连接中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动态交变载荷作用,导致车身粘接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疲劳破坏,从而严重影响车辆安全性。同时车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车身粘接结构往往还受到温度、湿度、盐雾和紫外线等因素的作用,不同环境因素对粘接接头性能存在较大的影响。考虑到可以采用密封胶和涂装等手段有效降低湿度、盐雾和紫外线的影响,因此,温度成为影响粘接结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在复合材料粘接接头中,粘接剂和复合材料基底均为高分子材料,具有温度敏感性,在不同温度下其静、动态性能发生改变,特别是当温度接近材料玻璃转化温度Tg时,变化更为明显。因此,对粘接接头在车辆服役温度区间内的疲劳性能进行测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疲劳加载装置及测试方法主要针对常温条件,没有充分考虑温度的影响。同时现有装置通常只能对单一试件进行加载,而现有的疲劳性能测试方法不能实现一定温度范围内特定应力幅下的循环次数预测。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191457.9公开了一种多试件粘接接头湿热循环与交变载荷耦合动态试验装置,通过采用多级杠杆结构,能够实现多试件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动态加载试验。在疲劳性能测试过程中,为了使所获得的应力幅-疲劳循环次数(S-N)曲线更加准确,往往需要在多个水平的应力幅下进行试验。而使用该装置进行疲劳测试时,同批次7个试件所加载载荷大小一致,不可避免的造成试验时间过长,耗费成本巨大。当有接头发生疲劳断裂时,现有装置没有有效的停机措施,容易导致整体结构失稳,其他试件在异常载荷下继续试验或者由于承受载荷增大而发生断裂,影响试验效率及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对每个试件施加的载荷大小一致,导致试验时间过长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变加载位置,灵活调整粘接接头载荷比例的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其能够同时对不同应力水平的粘接接头进行疲劳试验,从而有效的提高粘接接头疲劳性能试验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辆服役温度区间内的粘接接头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包括:
环境箱,其上方固定设置油缸;
第一拉力传感器,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油缸的输出轴端部;
固定板,其固定安装在所述环境箱内部顶板上;
多个第一连接件,其上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67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约束面曝光打印固化层粘附力在线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油漆附着力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