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入导锥式水力旋流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1771.6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57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邢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081 | 分类号: | B04C5/081;B04C5/04;B04C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潇潇;陈小莲 |
地址: | 163318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旋流分离器 混合介质 分离管 变径 增压元件 进液孔 入口管 导流 导锥 锥管 流通 分离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 分离效率 螺旋增压 切向入口 切向运动 湍流现象 狭窄空间 旋转流场 轴向运动 出口管 传统的 分离锥 扶正器 进入口 增压锥 重质相 多锥 封筒 管壁 稳流 流出 | ||
1.一种轴入导锥式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旋流分离器包括变径分离管(1)、扶正器(2)、上封筒(3)以及导流增压元件(4);
所述变径分离管(1)为由入口管(11)、稳流锥管(12)、分离锥管(13)、增压锥管(14)和重质相出口管(15)依次对接组成的具有连通内腔的管体结构,所述入口管(11)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111),所述稳流锥管(12)、所述分离锥管(13)和所述增压锥管(14)均为锥筒型,所述稳流锥管(12)与所述入口管(11)的对接端直径大于与所述分离锥管(13)的对接端直径,所述分离锥管(13)与所述稳流锥管(12)的对接端直径大于与所述增压锥管(14)的对接端直径,所述增压锥管(14)与所述分离锥管(13)的对接端直径大于与所述重质相出口管(15)的对接端直径;
所述扶正器(2)为两端具有外螺纹接头的柱型结构,所述扶正器(2)的轴心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导流增压元件(4)旋接的螺纹通孔(21),所述扶正器(2)的一端接头通过第一外螺纹与所述入口管(11)旋接,所述扶正器(2)的另一端接头通过第二外螺纹与所述上封筒(3)旋接;
所述导流增压元件(4)由轻质相出口管(41)、导流锥体(42)、螺旋增压件(43)以及轻质相入口管(44)构成,所述轻质相出口管(41)设置在所述入口管(11)内腔中,所述轻质相出口管(41)的一端通过开设的外螺纹与所述扶正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轻质相入口管(44)连通并连通至所述稳流锥管(12)的内腔中,所述导流锥体(42)和所述螺旋增压件(43)均包围固定在所述轻质相出口管(41)外部,所述螺旋增压件(43)由多条开放式螺旋流道构成,使得由所述进液孔(111)进入所述入口管(11)内腔的流通混合介质能够经由所述螺旋流道进入所述稳流锥管(12)内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进液孔(111)呈环形阵列开设于所述入口管(11)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进液孔(111)之间的孔中心距均大于1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锥管(13)的轴向长度和所述增压锥管(14)的轴向长度均大于所述稳流锥管(12)的轴向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流锥管(12)与所述入口管(11)的对接端的直径和所述稳流锥管(12)与所述分离锥管(13)的对接端的直径比为1.5-3.5:1;
所述分离锥管(13)与所述稳流锥管(12)的对接端的直径和所述分离锥管(13)与所述增压锥管(14)的对接端的直径比为1.5-3.5:1;
所述增压锥管(14)与所述分离锥管(13)的对接端直径和所述增压锥管(14)与所述重质相出口管(15)的对接端直径比为1.5-3.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增压件(43)的螺旋升角大于1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增压件(43)的螺距大于5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旋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旋流分离器由金属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177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心式高温加热装置
- 下一篇:水力旋流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