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39458.X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60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冠军;张辉香;朱贞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部护板 车身 汽车 本实用新型 第一基板 基板 扰流部 引流 表面形成 车身本体 对称固定 风阻系数 高速行驶 倾斜延伸 凹坑 风阻 后弯 覆盖 开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所述汽车底部护板结构为覆盖于汽车底部的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由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一第一方向倾斜延伸后弯折水平延伸而成的引流部,所述第一基板上面向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扰流部,所述扰流部为多个且相对于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的凹坑。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身,所述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包括左车身底部护板和右车身底部护板,所述左车身底部护板和所述右车身底部护板分别对称固定安装于所述底部车身本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底部护板结构解决了高速行驶时,汽车风阻较大的问题,且减少了车身底部护板的开发成本,并显著降低风阻系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身。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汽车的拥有量正在逐年攀升,汽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能源危机,不但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而且还带来了雾霾等环境污染的问题,致使汽车油耗成为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降低油耗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公司相互竞争的核心技术。
对于大多数轿车而言,在汽车地板与路面之间会形成一个气流通道,气流通过该通道顺畅程度直接影响汽车的风阻性能。而汽车风阻是影响汽车油耗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当汽车行驶速度超过80Km/h,其60%的油耗是用来克服风阻的,因此如何降低汽车风阻且同时控制成本是汽车公司降低油耗的关键技术。
目前,传统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通常通过在汽车底部增加大面积的覆盖护板,但同时增加了成本,且无法满足汽车轻量化的要求;又或者,通过设计平整的汽车底部护板以减少汽车风阻,而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在同一平台下的传统车与混动车通常会用同一车身底部护板,但为了避让高压电池和油箱,使得高压电池和油箱处的护板被迫截断,即车身底部护板不能覆盖油箱,导致气流对后悬二次冲击,会进一步增大风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二次冲击的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身。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所述汽车底部护板结构为覆盖于汽车底部的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由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一第一方向倾斜延伸后弯折水平延伸而成的引流部,所述第一基板上面向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扰流部,所述扰流部为多个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形成凹坑。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部为高尔夫球面纹理状。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部为折弯结构,且所述引流部处折弯角度为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上还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和第五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凹陷,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凹陷中心;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基板的边缘;所述第五安装部为设于所述基板表面上的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身,包括以上所述的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和底部车身本体,所述汽车底部护板结构包括左车身底部护板和右车身底部护板,所述左车身底部护板和所述右车身底部护板分别对称固定安装于所述底部车身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车身本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五安装部对应的第二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六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第三安装部的第二安装孔与第四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五安装部与所述第六安装部配合,所述基板安装于所述底部车身本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底部护板结构的基板表面形成凹坑的扰流部,能够使得平滑的气流顺着基板表面多走一些,减小尾流的范围,从而降低空气阻力;在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在基板的末端设有斜坡折弯状的引流部,折弯减小了车底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根据文丘里管效应,气流会在此处加速,平衡尾涡,避免气流直接吹到地面,降低能量损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底部护板,减少了汽车底部护板的开发成本,且阻系数降低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39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