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64161.9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05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章晓东;周振华;叶星照;叶乐驰;余作黔;蒋飞照;方冠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吴新鹏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充气球 导管 充气导管 单向阀 麻痹性肠梗阻 支撑组件 气阀帽 技术方案要点 本实用新型 腹胀 引流 管道头部 环状结构 出气口 供气体 管道头 进气孔 气体流 外侧面 引流瓶 肠道 通孔 充气 治疗 通气 疏通 阻挡 侧面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有用于通气和引流的管道以及用于将管道头部支撑于胃端的支撑组件,管道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支撑组件包括有设置于管道头端外侧面的气囊以及能够对气囊进行充气的充气球,气囊成环状结构设置且气囊的内侧面与引流瓶端导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充气球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内的第一单向阀,充气球出气口与气囊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充气导管上设置有用于阻挡气囊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内的第二单向阀,充气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气囊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气阀帽位于气囊与第二单向阀之间。导管能够对患者的肠道进行疏通,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
背景技术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有时会导致患者死亡。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肠管因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而出现蠕动抑制,致肠内容物不能有效的运行而形成的梗阻现象,称为麻痹性肠梗阻。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患者由于肠内容物不能有效的运行,使得肠内气体与积液持续堆积,最终导致明显的腹胀。现在通常采用对原发病因进行处理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如腹部手术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可使病情好转;肾绞痛者给予解痉和肾囊周围封闭,可使肠麻痹减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因消除后,肠麻痹能自行痊愈等。然而对原发病因进行处理需要较长时间来等待病因消除,无法快速消除患者的腹胀。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该导管能够对患者的肠道进行疏通,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用于通气和引流的管道以及用于将管道头部支撑于胃端的支撑组件,所述管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出管道的通孔;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设置于管道头端外侧面的气囊以及能够对气囊进行充气的充气球,所述气囊成环状结构设置且气囊的内侧面与管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囊充气鼓起后的外径大于肠道的内径,所述充气球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充气球出气口与气囊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所述充气导管上设置有用于阻挡气囊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内的第二单向阀,充气球于按压状态下,位于胃内的气囊充气鼓起并支撑于胃与肠道的连接处,所述充气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气囊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所述气阀帽位于气囊与第二单向阀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道头端外侧面上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圆周方向成环形设置,所述气囊位于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还设置有用于保护气囊的护套,所述护套成半圆环设置,所述护套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护套拼接后能够形成一个圆环,所述护套的宽度大于气囊的宽度,两个护套相对设置于气囊两侧,且两个护套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护套的内侧面相连接,气囊泄气状态下,两个护套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拼接成圆环状并遮盖气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道包括有内置于人体内的内置管段以及外露于人体外的外置管段,所述内置管段成螺旋状设置且所述通孔均位于内置管段内,所述外置管段背离内置管段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收集肠内积液的收集袋,所述外置管段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管道固定于体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外置管段滑移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641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