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网控制器及配电网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82557.3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81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邓占锋;戴朝波;张永征;宋洁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J3/18;H02J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流器 并联 串联 环网控制器 换流器控制 耦合变压器 配电网 抽头 测量电压 模块获取 输入端 电容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本实用新型 控制指令 并接 副边 原边 指令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网控制器及配电网,该环网控制器包括:串联换流器、并联换流器、串联换流器控制模块、并联换流器控制模块、第一电容及耦合变压器,并联换流器与串联换流器并联,第一电容并接于并联换流器与串联换流器之间,耦合变压器原边的第一抽头连接并联换流器的第一输入端;耦合变压器副边的第一抽头连接串联换流器的第二输入端;串联换流器控制模块获取环网控制器的第一输入数据,根据第一输入数据生成对输入电信号的调节指令;并联换流器控制模块获取耦合变压器的测量电压,根据测量电压生成对并联换流器的控制指令,使并联换流器对串联换流器提供或吸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网控制器及配电网。
背景技术
配电网处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末端,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承担着分配电能、服务客户等重任。当前,配电网建设相对滞后、调控手段有限,制约了配电网运行控制的灵活性,造成了馈线负荷不均衡、供电恢复时间长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配电网内非线性、冲击性负荷比重的增加,以及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对配电网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保障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流配电网结构已经无法满足配电网供电形式多样、能量双向流动、潮流主动调控和可靠性的需求。
环网指环形配电网,即供电干线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每一个配电支路既可以由它的左侧干线取电源,又可以由它右侧干线取电源。当左侧干线出了故障,左侧支路上的负荷可从右侧干线继续得到供电;而当右侧干线出了故障,右侧支路上的负荷可从左侧干线继续得到供电,由此可见,合环运行可有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可有效地满足现有配电网对于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保障手段提出的要求。
然而目前,如果在配电网中将两馈线进行合环形成环网,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合环点两端在合环前存在电压差,合环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合环后存在电磁环网的环流;该合环冲击也可能引起配电网中继电保护的误动作,造成故障;且现场的合环操作都是在运行人员的经验指导下进行判断,合环操作的结果存在非常高的随机性,可能对相关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造成隐患;并且合环操作通常耗时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网控制器及配电网,以解决现有配电网中两条独立馈线合环运行存在的人工合环操作及产生的合环冲击导致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网控制器,包括:串联换流器、并联换流器、串联换流器控制模块、并联换流器控制模块、第一电容及耦合变压器,所述并联换流器与所述串联换流器并联,所述第一电容并接于所述并联换流器与所述串联换流器之间,所述耦合变压器原边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并联换流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耦合变压器副边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串联换流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串联换流器控制模块获取所述环网控制器的第一输入数据,根据所述第一输入数据生成对所述输入电信号的调节指令;所述并联换流器控制模块获取所述耦合变压器的测量电压,根据所述测量电压生成对所述并联换流器的控制指令,使所述并联换流器对所述串联换流器提供或吸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网控制器进行合环,减少了合环冲击,实现了串联换流器与并联换流器间的合环操作,并可实现合环操作期间带电倒闸及负荷不停电转供,从而实现重要负荷的定制化供电、不间断安全转移,提高重要负荷供电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环网控制器的输入电信号以及输入电功率;所述串联换流器控制模块包括:输入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环网控制器的输入电信号以及输入电功率;第一对比结果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输入电功率与第一预设值进行对比,生成第一对比结果;调节指令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生成对所述输入电信号的调节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825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