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8579.4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98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马生;陈龙;陈德瑞;鲁守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24 | 分类号: | B60R19/24;B60R19/5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保险杠总成 前端模块 格栅 支撑架 汽车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 可拆卸连接 汽车结构 第一端 拆卸 机舱 下沉 变形 维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前端模块框架和格栅,前保险杠总成设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格栅设于前保险杠总成上方且位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前端模块框架靠近其两侧的位置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架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前端模块框架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架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格栅的第一端与前端模块框架可拆卸连接,格栅的第二端与前保险杠总成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格栅内侧。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前保险杠总成与前端模块框架的安装强度,防止前保险杠总成由于自身重力下沉或变形,同时便于对机舱件进行维修,无需拆卸前保险杠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艺快速发展,为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外观和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汽车保险杠造型日趋复杂,前保险杠总成上装配了大量的电器件及装饰件且同时前保险杠总成自身轻量化设计成为一种趋势,导致前保险杠总成安装在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后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前保险杠总成在自身重力下下沉或者发生变形;2、中间位置设计大腿塑料支架,成本贵且重量高。
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的保险杠蒙皮支撑装置,如图1所示,其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可使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在竖直方向上对蒙皮起到双重的支撑效果,增加了蒙皮的支撑强度,可以有效地防止蒙皮下沉或这变形,提高了与周边部件的配合度。
但上述结构由于前保险杠总成在中央上部格栅下端位置的刚性弱,中央上部格栅在总装线上无法安装到前保险杠总成上,只能将前保险杠总成与中央上部格栅分装完成后往总装线上装配,如果考虑后期机舱件的维修,这种结构形式需要将前保险杠总成和中央上部格栅一起拆卸,由此增加前保险杠总成拆装难度,而且设计的这种支撑装置成本贵,重量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轻量型的汽车前部结构,在有效防止前保险杠总成在自身重力下下沉或者发生变形的前提下,降低前保险杠总成拆装难度、以便于后期机舱件的维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前端模块框架和格栅,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设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所述格栅设于前保险杠总成上方且位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所述前端模块框架靠近其两侧的位置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架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前端模块框架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架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格栅的第一端与前端模块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与前保险杠总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格栅内侧。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依次连接并整体呈“Z”型的第一安装部、连接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所述连接部设有用于导流的导流斜面。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和前保险杠,所述前防撞梁通过第三支撑架与前保险杠连接,所述前防撞梁包括盒型部,所述盒型部与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三支撑架为半盒型支架。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半盒型支架包括底板和固定连接于底板相邻两侧边的连接板和加强板,且所述连接板一侧与加强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与前保险杠连接,所述连接板与前防撞梁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防撞梁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的上部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凹槽,所述格栅形成有支撑弯折并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防撞梁设有卡接台阶,所述卡接台阶的台阶侧面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内设有卡子,所述格栅形成卡接弯折,所述卡接弯折与卡子对应一侧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弯折插设所述卡接孔内且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子卡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8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防护铝型材
- 下一篇:一种防撞及自复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