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30392.6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5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黎晨;武慎良;吴晓华;傅志宇;吴剑;郑波;郭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20007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断面隧道 松散 高填土路堤 下穿 加固结构 土层 基岩 本实用新型 安全保障 地层加固 环状结构 施工过程 施工隧道 事故发生 隧道开挖 注浆钢管 左右两侧 近距离 轮廓面 管内 填充 混凝土 坍塌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层加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通过注浆钢管和其管内及管周填充的混凝土对施工隧道上方和左右两侧的松散土层的加固作用,在隧道开挖轮廓面周围形成一个加固拱,并与基岩一起形成一个强度足够高的环状结构,可有效防止下穿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层松散造成的坍塌事故发生,为施工时近距离跨越大断面隧道的松散高填土路堤提供安全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层加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新建暗挖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既有工程越来越多,因此,在新建工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下穿跨越既有线路工程的问题。例如,新建铁路或公路工程跨越既有铁路或公路工程的案例就越来越多,下穿跨越既有工程会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对于新建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这种施工环境下,往往许多常规的施工方法不再实用,必须根据新建工程实际环境条件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新建工程安全通过,而又不对周围环境、工程等造成影响。
当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下伏松散地层的高填土路堤高速公路时,显然采用常用的明挖进洞施工方法不可行,暗挖法成为可供选择的唯一施工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地层松散的地质情况时,事先对地层加固处理很有必要,且其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既有线路工程的安全。因此,如何处理好隧道上覆松散地层是新建下穿隧道工程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之一。
松散土层围岩稳定性差,隧道施工下穿时,如果只在隧道内部采用管棚、围岩注加固浆等措施,很难保证施工过程中隧道上方覆盖地层稳定性,会给施工安全及上覆道的正常安全运营带来极大风险,从地表对地层进行加固,既可以保证下穿隧道安全跨越既有工程,又可以保证上覆道路正常运营。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合用于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通过注浆钢管和其管内及管周填充的混凝土对施工隧道上方和左右两侧松散地层的加固作用,可有效防止下穿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层松散造成的坍塌事故发生,为施工时近距离跨越大断面隧道的松散高填土路堤提供安全保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大断面隧道下穿松散高填土路堤的加固结构,包括多个钢管注浆加固结构,所述钢管注浆加固结构沿隧道开挖轮廓面的纵向延伸方向由前至后布设,所述钢管注浆加固结构位于隧道开挖轮廓面外侧;
所述钢管注浆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注浆钢管、第二注浆钢管和混凝土加固层,所述第一注浆钢管和第二注浆钢管竖直均匀布设在同一个隧道横断面上,且第一注浆钢管和第二注浆钢管的上端口与地表面齐平,所述第一注浆钢管位于隧道开挖轮廓面左右两侧且其下端口穿入隧道底部基岩线下方,所述第二注浆钢管位于隧道开挖轮廓面上方,所述第一注浆钢管和第二注浆钢管的管内及管周均填充混凝土,所述第一注浆钢管和第二注浆钢管与隧道开挖轮廓面之间均填充混凝土。
本方案中,所述第一注浆钢管及其管内及管周填充的混凝土是对施工隧道开挖轮廓面左右两侧的松散地层进行注浆加固作用,所述第二注浆钢管及其管内及管周填充的混凝土是对施工隧道开挖轮廓面上方的松散地层进行注浆加固作用;通过注浆钢管和混凝土,在施工隧道开挖轮廓面周围形成一个加固拱,并与基岩一起形成一个强度足够高的环状保护结构;对注浆钢管进行注浆时,注浆压力不小于2MPa。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钢管注浆加固结构均匀布设,且相邻两个所述钢管注浆加固结构的间距为80~120cm。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相邻两个所述注浆钢管的间距为80~120cm。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注浆钢管的外径均相同,其外径为40~4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303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洞法零距离穿越既有地铁车站的托换体系
- 下一篇:隧道洞口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