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散热装置及电动车电池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03753.2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22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陈文天;李志恒;于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63;H01M10/653;H01M10/655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刘莉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电池 散热装置 均热板 热管 散热片 本实用新型 充放电过程 最大程度地 风扇安装 高温时段 散热效率 温度过高 电动车 风扇 电池 占用 行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散热装置及电动车电池组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均热板、第二均热板、热管、散热片和风扇,所述热管的第一段安装在所述第一均热板中,所述热管的第二段安装在所述第二均热板中,并在所述热管的第二段的末端安装有所述散热片,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散热片上。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电动车在夏季高温时段行驶和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电池温度过高而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可以占用最小的空间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散热装置及电动车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电动车的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开始逐渐接纳并使用电动车。但是目前很多车辆都面临电池发热量大的问题,甚至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池过热而触发保护机制而导致车辆在路上抛锚,这对于正常的交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电池发热也是影响电动车安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电动车的安全稳定行驶,需要设法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现有的新能源车辆主要采用被动散热的方式,通过散热片和通风口以及自然空气流动实现被动散热,被动散热的设计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以及电池快充时常常无法及时散热,从而导致汽车触发保护自动停车熄火,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发生电池自燃,这一情况在各地新能源车辆尤其是大型新能源车辆的使用过程中都常有发生,是新能源车辆使用者较为困扰的问题,因此现在亟待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电动车电池散热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散热装置及电动车电池组件。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均热板、第二均热板、热管、散热片和风扇,所述热管的第一段安装在所述第一均热板中,所述热管的第二段安装在所述第二均热板中,并在所述热管的第二段的末端安装有所述散热片,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散热片上。
优选地,所述热管有多个,所述第一均热板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均热板中对应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热管的第一段,所述热管的第二段平行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热管的第一段在所述第一均热板中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风扇有至少两个。
一种电动车电池组件,包括由多个单体电池构成的电池组以及容纳所述电池组的壳体,还包括所述的散热装置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每个所述单体电池均被所述第一均热板覆盖,所述热管的第二段的末端位于所述散热口,且所述风扇的扇风方向是从所述散热片扇向散热口外部。
优选地,所述单体电池的表面还涂覆有导热硅脂,所述第一均热板覆盖贴合在所述导热硅脂上。
优选地,每个所述单体电池均被所述第一均热板完全覆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通过均热板、热管、散热片和风扇的合理布局和设置来共同解决电池充放电等过程中的发热和过热问题,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动将热量从电池组排出到车外,可以显著提高热量传输和散热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都非常高,可以防止车辆在极端环境等情况下因为电池过热而停车或自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电池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均热板和单体电池安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037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